11月15日,佛山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广东省粤中航道事务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佛山市在推动港口水运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据介绍,佛山港去年吞吐量快速增长,成为广东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内河“亿吨大港”,今年1-9月持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到2026年,佛山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力争突破1.3亿吨,港口集约化、规模化水平明显提升。
数据分析:
货物吞吐量快速增长 全省首个内河亿吨大港
数据显示,2023年,佛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达1.02亿吨,同比增长19.2%,成为广东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内河“亿吨大港”、珠江水系内河第一大港,集装箱吞吐量常年在全国内河港口中排名第二。同时,佛山港去年集装箱吞吐量为347万标准箱,其中外贸185万标准箱,占比超过一半,为佛山对外贸易作出了积极贡献。2024年,佛山港货物进出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1至9月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8053.87万吨,同比增长9.73%,其中集装箱吞吐量283.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2.78%。
在水路运输上方面,今年1至9月,全市累计完成水路运输总周转量137.94亿吨公里,同比增长9.54%,增速在珠三角九市排名第二。水路货运量占公路水路总货运量比重由2019年的18%提升至目前的24.6%,货物运输结构持续优化调整,支撑佛山制造业和商贸业降本增效,增强竞争力。
优化服务:
“一港通”和“组合港”缩短办结手续时间
据介绍,佛山港口水运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持续提高。其中,顺德新港码头、高荷码头等一批为产业服务的现代化码头陆续建成投用;北江航道扩能升级工程圆满完成,顺德水道航道扩能升级工程动工建设;实施“大湾区组合港”“湾区一港通”通关新模式,今年新增南海三山港、顺德北滘港与盐田港的“大湾区组合港”模式运行,全市11个外贸码头实现“大湾区组合港”“湾区一港通”通关新模式全覆盖。据统计,当前全市在运营的货运码头87个(其中集装箱码头23个),共有码头泊位201个,还在谋划南海港区南鲲枢纽水运码头和景隆LNG加注码头、顺德港区乐从钢铁世界公共多用途码头等一批项目。
市商务局四级调研员汤伟林表示,2024年1-10月,佛山关区通过“一港通”和“组合港”进出口标准集装箱约28.42万个,同比增长7.73%,办结海关手续缩短至1-2天,成本降低近20%。同时,佛山还通过优化通关作业流程、开展智慧口岸建设、规范进出口环节费用、优化进出口服务环境等四个方面24项举措大力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提升口岸通关效率。
航运安全:
多措并举让“危险水域”事故下降九成
发布会还通报了佛山港口水运高质量发展接下来的重点任务。今年,佛山市政府出台《佛山市推进港口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部署七大重点工作任务,力争到2026年,佛山港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440万TEU,港口集约化、规模化水平明显提升。
航道是推动水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数据显示,佛山水运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佛山现有通航河流78条,通航里程1075公里,约占全省9%;1000吨级以上高等级航道320公里,约占全省22%;3000吨级以上航道108公里,约占全省19%。由此,佛山形成了以西江下游水道、北江干流、陈村水道、东平水道、顺德水道、容桂水道“三纵三横”千吨级及以上航道为骨干,江海直达、连通港澳的航道网。
在航运安全方面,粤中航道事务中心副主任吴铠表示,目前相关部门已清除北江、顺德水道等航道上的礁石,调整三洪奇大桥单孔通航改双孔通航,消除航行安全隐患,有效保障过往船舶航行安全,为佛山港和周边港区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为全国首个岭南文化为主题的游船项目三龙湾夜游航线的开通保驾护航,提供夜游航线全程测图,消除游船航行隐患,确保航线通航环境安全;在“广东十大危险水域”之一的三水思贤滘河段,增设航标,拓宽航宽,实施航标遥测遥控技术,使该水域海事事故较往年同比下降90.9%,收获社会运输船舶的大力点赞。
航道优化:
顺德水道扩能升级 有效节约船舶绕行费用
目前,粤中航道事务中心正在全力推进顺德水道航道扩能升级工程建设。据悉,该项目总投资43.8亿元,工程范围全长约50公里,按通航2000吨级船舶建设,包括航道工程和桥梁工程。项目也是落实广东省政府“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重点项目,在建设生态航标和生态护岸的同时,还将建设全省首个大型绿色水上综合服务区,为过往船舶提供靠泊、油气加注、岸电、加水等多元化服务,提升佛山内河航运服务能级。
该项目建成后,将极大优化珠三角高等级航道网,促进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有效节约船舶绕行费用,降低船舶大型化的运输经济成本,北江、西江沿线港口通往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港口的货物运输将变得更便捷,有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丘胜辉表示,下一步,佛山将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参与佛山港口资源整合、建设、运营和管理,做大做强港口产业,增强佛山港影响力与竞争力。引导港口码头与产业园区深化合作,统筹港口岸线与后方土地综合开发,打造综合性临港物流园,优化升级临港产业,培育壮大临港产业集群,促进港口码头和制造业、商贸业融合发展。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艺明、李传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