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政协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务委员会会议,学习厦门筼筜湖综合治理经验

2024-06-12 14:45 来源: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南海,这座独具魅力的岭南水乡,西江、北江穿流而过,907条河涌纵横交织,85%以上的乡村被河网覆盖,一条条大江河涌,连接起全区的大街小巷。

水承载着南海的历史,也影响着南海的未来。迈入新发展阶段,全国各地有哪些先进的治水经验可供南海参考?日前,南海区政协走进狮山大浩湖,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务委员会会议。

聚焦“学习厦门筼筜湖综合治理经验,推动南海治水提质增效”这一主题,行业专家、政协委员们畅所欲言,从各自的领域出发,畅谈南海治水之道,以及筼筜湖综合治理给南海带来的启示做法。

城市如何“与水共生”?

这个端午期间,南海“龙超”精彩“飙”不停。一场场龙舟赛激情开赛,持续吸引央媒关注。在讨论叠滘龙船漂移的同时,网友们也大赞水清河畅的叠滘河涌。这是南海大力治水的一个缩影。

作为典型的岭南城市,持续整治和改善水环境是南海一项长期的“功课”。近年来,南海不断升级迭代水环境治理方法论,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南海的“治水策”。

如今,从区到镇,再到村,南海一条条河涌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区政协常委,佛山菜根产业园区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佛山市基金业协会执行会长杨万寅把这样的变化看在眼里。

“我是一名游泳爱好者。从2014年开始在东平河游泳,游了10年。”杨万寅真真切切感受到,这些年南海治水成效显著,水质逐渐改善。“桂城的三圣河流经创投小镇,每天上下班都可以看到干净的水环境,两条河涌也让创投小镇更有灵气、更聚人气、更汇财气。”杨万寅说。

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区政协委员、桂城街道夏东社区党委委员黄文昶有着同样的感触。“现在村里水环境变好了,大家也愿意搬回来住了。”黄文昶谈到,现在人们很喜欢在河涌里划龙舟,这不仅说明河涌的水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反映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公众对河涌整治成果的认可。

区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南海基层委员会主委、佛山市自然资源局南海分局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和耕地保护股股长张梦阳惊喜地发现,这些年,南海城乡之间的许多河涌无论是水质还是周边环境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在治理后的河涌里钓鱼、游泳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南海有不少河涌成了网红打卡点,这都证明南海这些年在水环境的治理上确实下足了硬功夫,当然也包括真金白银的投入和大量的人力、物力。”

如何“与水共生”?这是南海城市治理的必答题。南海区水治办常务副主任陆锹晓谈到,这些年,区水治办努力探索南海的“治水之道”,通过强化统筹,加强行政技术任务管理,完善机制,促进区镇联动部门协同,精准谋划,加强项目与资金统筹,全民参与,形成共治共享新格局等举措,推动水环境治理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南海“治水”难在何处?

南海是岭南水乡,与水有着不解之缘,也有着未完之“愁”。

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区政协委员、广东柯内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朱斌所在的柯内特公司,一直致力于研究环境与城市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他坦言,尽管南海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克服。

在朱斌看来,南海的污染源复杂,一些工业企业依然存在排放不达标的情况,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难以承担高昂的治污成本,造成部分地区水质仍存在污染风险,渔业养殖的尾水对环境的冲击,虽然正在整治,但见效还需加大努力。

水污染治理工程是一项线性工程,特点是战线长,面对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复杂多样。

张梦阳从专业角度分析了南海水环境治理还需要从哪方面发力。“与南海自己对比,成效是明显的,但横向地看,特别是与深圳、厦门等一些水环境治理工作表现更加优异的先进地区和城市比,南海仍然存在不少需要学习借鉴和提升完善的地方。”张梦阳谈到,水环境治理工作是特别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因此在开展水环境治理工作中,南海必须重视和强调规划的作用,相关工作的开展应该是规划主导而不是项目主导,保证整个系统的协调性、同步性和科学性。

南海的治水早已经从大动脉进入到毛细血管。动脉好治,毛细血管不好治。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河海中心研究室主任朱家亮从专家学者角度,剖析了南海水环境治理的制约因素。

“南海很多地方都属于典型的珠三角平原河网区,小支涌甚至比番禺顺德还多,这样就有水系密度大、排水去向复杂、断头涌多的问题。”朱家亮指出,综合因素导致南海治水难度特别大。

除了看得见的毛细血管,南海水环境治理还存在着暗涵、倒灌等问题。“暗涵以前用来引水或排水,排水更多,跟看得到的河涌相连情况很复杂,里面的排水来源不明,上面又基本覆盖了建筑道路,很难做溯源治理。”朱家亮说。

30多年来,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按照“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久久为功,妙笔书写“生态安民、产业富民”大文章,可为南海水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很好的借鉴。

面对行业专家、政协委员们提出的问题,区住建水务局局长黄健鹏用一组数据展示了“治水”成效。目前,南海污水管网接近3000公里,雨水管网约2500公里,污水处理规模122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从2019年的56.8%提升至2023年的83%。

向厦门筼筜湖学什么?

生态兴则文明兴。南海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守护美好的水生态环境应该是每一个南海人的共同愿望。

要答好兴水这一答卷,南海不仅要落实治水之策,更要扛起管水之责。今年,区政协城建资源环境委员会牵头组织委员和专家,深入了解南海兴水治水的机遇与挑战情况,并奔赴厦门筼筜湖学习综合治理经验。

张梦阳全程参与了调研。他认为,南海可以借鉴厦门筼筜湖水治理的经验,坚持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一张蓝图绘到底,要打接力赛,不打拳击赛,适度超前的精准规划、科学规划,明确年度工作任务,全区上下一盘棋,科学编制区镇新一轮治水规划。

从事环保事业20多年,朱斌一路见证着南海水环境治理的历程。他认为,南海水环境治理一定要树立起数字化的理念思维,分步骤建设全区治水智慧管理平台,兼顾治水过程的项目协调管理,更要注重未来运营管理。

当河涌通过治理褪去恶臭,如何维持巩固治水的效果是下一个要面对的问题。不仅“治水”需要调动群众,“护水”更需要依靠人民。黄文昶建议,要号召全民参与水环境保护,打造“企业河长”“乡贤河长”“巾帼河长”等,通过他们的示范和带动,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水环境保护中来。

朱家亮给出了“精准治水、科学治水、依法治水”12字治水方案。他建议,南海治水,就是要精准识别问题、精准确定重点、精准投入资源。还要尊重科学规律,用数据说话,立足长远。治水涉及全社会的人员和群体,政府不能逾越法律的边界,强行要求人家牺牲利益,应该在合法的边界内开展工作。

南海下定决心,吹响了打好水环境治理攻坚战的号角。然而,越往后,难啃的“骨头”越多。

“由古至今,治水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水环境治理成效既是‘水上南海’的底色,更是厚植‘百千万工程’绿色生态底色。”南海区副区长曾法强表示,南海治水将继续畅通“主动脉”,疏通“毛细血管”,“建”和“管”双向发力,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打好一场治水的攻坚战、持久战。

区政协副主席陈绍文则建议,要坚持规划引领,兼顾全过程建管需求,编制适应当下、适度超前的南海区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向管理要效益,将水利设施的建设与建成后的管理相联系,既要建好更要管好用好。

南海的治水,是从“生态”到“生活”的布局升级。区政协党组书记刘光辉用三组关系,分析了从“治水”到“治城”的辩证统一。一是“治理与发展”的关系,以前是先发展后治理,逐步成为边发展边治理,现在是要谋划规划好再系统治理、全民治水;二是“治理与生态”的关系,要兼顾上游下游、左岸右岸、干支流、地上地下、城市乡村等各类因素,从水生态、水流域的整体性出发,强化流域治理、协同治理;三是“治理与运营”的关系,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治理方式,更高效提升治水质量和水平。

对于南海而言,治水兴水,是生态问题、经济问题,更是民生问题,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治水意义、用系统思维推进治水行动、以数字化信息化创新治水高度、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治水合力,期待水清岸绿的绿美南海指日可待。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婷 戴欢婷 严佳瑶 陈建烨 韩贝特 通讯员麦盛彬 



(编辑:黄银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