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并进,三水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亮点频出丨湾区三水 文化有为

2024-10-23 21:27 来源:佛山新闻网

佛山新闻网讯 记者朱广晖 通讯员三宣报道:三水,三江汇流之地,是湾区源头。这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在文化挖掘方面,就是一个待挖掘的宝石。从银洲贝丘遗址、盆地古生物化石,到广三铁路西南三水站旧址、半江桥等文物景观,再到近年频频出圈的文化IP红头巾等,足以看出,三水文化其实并不简单。

近年来,三水区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更是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在保护和活化利用文物方面取得了突破,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上展现了创新精神。

文物活化利用,让历史“活”起来

资料显示,三水目前拥有63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6处省级、26处市级和3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区内不可移动文物的活化利用工作持续推进,如广三铁路西南三水站旧址、半江桥等文物修缮工程,不仅让文物本身得到保护,更通过建设历史文化展览馆等场馆,让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得以传承和展现。此外,三水区还探索了“文物+旅游”的新模式,推出岭南水韵游、长寿古村游等文化旅游线路,将人文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民俗融入旅游体验中,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三水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塔古风广场商业街。图源:“1903百年车站” 微信公众号

值得一提的是,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不少外地市民来到三水打卡“文物”。据统计,百年车站·文塔古风广场日均客流量超万人次,三水区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更是人气不断。近段时间,而长寿古村长岐村、北江大堤等更是吸引了明星团队来取景拍摄,三水区文物、古村瞬间“星值”拉满。

由魏大勋、孙千主演的悬疑剧《无罪之身》在三水拍摄取景。

拓展第二课堂,培养新一代文化传承者

著名非遗保护专家刘魁立曾说:“非遗的赓续,靠传承,也靠传播。”而这块,三水也有自己的创新做法和成就。

近年来,三水区博物馆积极推动文博知识进校园活动,通过在实验小学等学校开展讲座,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掌握文博知识,了解三水历史。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也为培养新一代的文化传承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3年10月,三水区博物馆在西南街道刘本章学校举办文博知识进校园活动。图源:三水区博物馆

区博物馆还在寒暑假期间延长开放时间,并在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探索夜间开放模式,组织灯光秀、灯谜游园等特色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这种夜间开放不仅丰富了周边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了博物馆的参观体验,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

此外,三水区也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如粤曲星腔、侠家拳、龙形拳等非遗项目传承人走进校园,通过辅导培训、课间操融入等方式,让戏曲文化、武术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如首创侠家操融入中小学课间操,在校园普及侠家拳文化,惠及学生超3000人;以南山镇迳口中心小学为中心,把“龙形拳进校园”打造成南山迳口中心小学的特色“第二课堂”。这些活动不仅让广大青少年认识非遗,增强非遗保护意识,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下了根。

在南山镇迳口中心小学的操场上,一群学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龙形拳。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王澍摄

探索“非遗+”模式,为当地引流量促销量

三水区建立了49个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省级2个,市级16个,并建立了26位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区内通过构建“1+N”展示平台体系,向民众展示非遗元素,形成了非遗展示新模式。

非遗传承人如钱桂生、龙志麟获评“淼城工匠”称号,李保安获评2023年全国“诚信之星”,这些荣誉的获得,不仅提升了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也提高了人们对非遗的认知度和兴趣。

今年6月,三水李保安“冠军龙舟”登上央视CCTV13《新闻直播间》。

此外,三水区还通过非遗传承基地,将非遗项目与本地旅游产业相融合,推出非遗特色研学旅游路线,打造非遗美食研学工坊,探索龙舟制造、酱油发酵、陶艺制作等工艺技巧,带动了非遗产品的销售,为非遗项目的市场化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10月12日,非遗传承人李桂英带领白坭中心小学的学生,沉浸式体验腊鸭扎制作技艺,探寻白坭非遗美食制作技艺的匠心传承。图源:白坭发布

三水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亮点,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待。通过活化利用文物、推动文博知识进校园、探索夜间开放新模式、加强非遗保护工作以及创新非遗传承方式,三水不仅保护了文化遗产,更让这些文化瑰宝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未来,三水将继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编辑:黄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