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绣、蜀绣、粤绣和苏绣,分别代表了我国中部、西部、南部和东部的刺绣工艺水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佛山是粤绣的发源地之一,禅城区南庄镇溶洲村的“溶洲刺绣”,便是一项传统非遗。
溶洲的“刺绣功夫”,不仅体现在针线丝绢之上。如今,“百千万工程”在如火如荼开展,乘此东风,溶洲村全力推动乡村建设,挖渠通路,治水兴业,发展成为集体经济繁荣的亿元村,擦亮“淳美溶洲”的村居品牌,在东平河畔展开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粤绣”。
从海心沙到凤翔湾
步入溶洲村,映入眼帘的是榕荫如盖、碧水悠悠。在桥头村小组,村民刘姨几乎每天都会与好友相约在榕树下,纳凉谈心,花香鸟鸣环绕,环境十分惬意。
“溶洲的变化,我们看在眼里、乐在心头。”刘姨说。她所说的变化,代表了溶洲村推进“百千万工程”取得的工作成效。
溶洲的地理位置具有典型的岭南水乡特质。这里所处的罗格围、南围等地域,原是北江、西江交流入海之地,水域广阔、星屿点点,泥沙沉积渐多露出水面,形成海心沙,被称为“洲”。而“溶”字又有安流之意,表达了乡人对平安和美的美好追求。
淳美溶洲,是近年来溶洲村喊出的一个集体精神标签。除了延伸了地名文化所体现的乡村愿景,也凸显了质朴敦厚、团结和乐的乡村风气。
“乡村想要干成事,必须要大家拧成一股绳。”溶洲村党委书记陈伟全说。
溶洲的团结,是有目共睹的。珠三角地区家族文化浓郁,但是姓氏却没有成为溶洲发展建设的一个壁垒。从“两委”干部的选举来看,溶洲村工作了20多年的老书记,就来自最小的自然村桥头村。村民支持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作为领头人,在建设工作中也不会闹事争利。这种村风民俗中体现出的“淳”,成为溶洲发展的基础条件。
风气淳,乡村也要美。
尽管具有临水而居的天然地理优势,溶洲村的环境问题却一度十分突出。改革开放后,南庄一带成为陶瓷产业的重要基地,但是由于发展粗放,污染问题逐渐严重。此外,东平河一带的水流环境发生人为改动,一些天然河道成为“断头河”,水体恶臭难闻,人们走在河边都要捂着鼻子。
“几年前,溶洲还没有一段沥青路,没有一条干净的河涌,没有一个像样的公园。”陈伟全说。一幅好的刺绣,首先需要有一张整洁的丝绢。村干部决心带着全村人“从织布开始”,把难啃的环境问题一个个解决。
路通财通。溶洲村投入超过2000万元,打造溶洲中心公园,升级溶洲中路、溶洲西路、陈真塘、烟泥地等5.7公里路网,让古村古韵得以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
修路易,治水难。为了治理水体,溶洲组织各经济组织投入450万元解决黑臭问题,把村中的鱼塘水涌重新打通和东平河水道连接,让死水变活水,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
数据显示,溶洲村近年建成污水管网约8公里,“三线”(通信线、网络电视线、电力线)整治达7.2公里,建设标准化公厕13座,建成农具房超过700个,常态化开展河涌保洁达7.8公里。
如今,很多搬出去居住的村民又回来。再提起溶洲,佛山人会以“凤翔湾”来指代这里的区域位置。织好了乡村发展的绣布,一幅龙腾凤翔的景象便能够得以舒展。
激发文化的感召力
淳美溶洲,不仅要环境美,更需要心境美。提高村民的幸福感和认同感,也是溶洲村的重要工作目标。
溶洲不缺凝心铸魂的乡村文化。
这里是红色文化的发源地。井深村的招氏五世祠,建成后不久设立了“绳武学堂”,民国时改为“绳武小学”,后来成为全面抗战时期中共溶洲支部旧址。1939年,溶洲支部曾为刚组建的顺德抗日游击队送去第一批武器。后来,顺德抗日游击队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著名抗日武装“珠江纵队”的前身之一。
2004年,招氏五世祠启动重修,村民们一呼百应。如今,祠堂已经成为红色文化的宣传场地,介绍革命志士和招氏一族的相关事迹。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溶洲人劲往一块使,全面响应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百千万工程”推进得有声有色。
溶洲还有一个为人熟知的文化标签:市级非遗溶洲刺绣。据悉,清末溶洲村的井深村出现刺绣生产,民国前期最为兴盛。20世纪80年代,精美的溶洲刺绣受到青睐,95%的绣品出口到东南亚国家或销往港澳。
溶洲刺绣的一大特点是立体感强,使用的线以绒线、金线、银线为主。绣花女会将绒线开到最细,力求绣出最精细的作品。溶洲刺绣传承人招惠珠介绍,初代的溶洲刺绣(20世纪50~60年代)以人物肖像为主,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第二代溶洲刺绣(20世纪70年代)逐渐以花鸟等为主。除了用于装饰之外,绣花女们还会在背带、衣服、被单等日常用品上绣出花样,为生活添彩。
近年来,为进一步推进溶洲村文化振兴,溶洲村积极行动,通过挖掘、推荐非遗传承人,建设溶洲刺绣展览馆、开展亲子体验活动等方式,让溶洲刺绣重新回归到大众的视野。
如今,在新建的溶洲刺绣展览馆中,一幅幅取材于花鸟树木、山水等的溶洲刺绣作品以饱满传神的构图、清晰艳丽的纹理、多样善变的针法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在校园,学生们认真学习刺绣技艺,用稚嫩的针法绣出红旗、花朵,让非遗火了起来。
在招惠珠看来,溶洲刺绣最好是从小学起,“现在镇政府很重视这项技艺传承,希望我们的文化能一直传承下去,越做越好。”
在文化的感召下,团结一心的溶洲人劲往一块使,体育运动氛围也越发浓厚。溶洲新兴1队连续两届夺得南庄镇五人龙舟赛冠军,足球队、篮球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等都在镇赛、区赛乃至市赛中夺得耀眼成绩。
在保育文化的同时,溶洲也积极推动养老、教育事业发展。目前,该村已建立村民养老金发放机制,为女性55周岁、男性60周岁以上的村民每人每年发放3000元养老金。建立大学生奖学金机制,把基层治理和奖教助学深度融合,对考取本科以上并在就读期间参加志愿服务的村民发放最高38000元的奖学金,激励村内学子发奋图强、力争上游。此外,通过打造“儿童读书角”“溶洲村儿童友好实践基地”和开展“同创儿童友好村,共筑淳美溶洲梦”系列妇儿项目,助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走高质量发展路子的亿元村
如今的溶洲村,是一个年集体经济收入过亿的亿元村,乡村振兴走在前列。
与珠三角的大部分农村一样,溶洲经历了从农业到工业转变的漫长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溶洲将刺绣技艺发扬光大,组建绣花厂,走上手工业道路,希望办厂致富。改革开放后,溶洲人洗脚上田,建立起宏丰、恒丰、祥兴三大陶瓷企业集团,并孕育出了溶洲建陶二厂等民营企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溶洲的工农业总产值猛增,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溶洲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一方面,村办企业为产业集聚和集体经济发展赚下了“第一桶金”,但很多因管理不善造成欠账。另一方面,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陶瓷等高耗能产业需要转型发展。溶洲的集体经济体量面临挑战。
“我们要持续提升产业效益,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陈伟全说。溶洲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从空间优势来看,两级经济加起来有接近3000亩的土地,都是“聚宝盆”;从交通优势来看,佛开高速、魁奇路、南庄大道,都从这里经过;从区位优势来看,张槎的智慧新城、石湾的美陶湾都临近溶洲,是发展的助力点。
创新发展,实干为要。溶洲正在积极推进一批项目工程,努力实现新飞跃。
在溶洲东路旁,总高约30米的溶洲商业广场项目已经封顶,正在紧张地进行装修工作。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低矮老旧的农贸市场。去年11月,在区、镇、村的三级联动支持下,溶洲商业广场项目刚刚启动就按下了“倍速播放键”。短短一年里,总建筑面积超1.85万平方米,地上四层、地下一层的溶洲商业广场实现了主体完工,计划在2025年正式投入使用。这里的首层将作为农贸市场,二、三两层将作为商贸铺位,四层将作为大型餐饮区,打造一个集民生、商业于一体的综合体,在丰富村民与周边居民生活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区域价值,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
与此同时,位于南庄大道旁的原国丰厂地块招商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中。这里将打造智能制造金属产业链园区、钢铁供应综合枢纽,并将重点布局钢材加工、产业金融、钢贸物流三大业务群组,培育一批具备智能制造、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功能的产业集群。预计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钢材产能20万吨/年,工业年产值9亿元,贡献年税收500万元,为村集体带来20年的稳定租金收入,并创造约300个就业岗位,带动溶洲产业转型升级和多元化发展。
这是溶洲村不断夯实产业之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村充分盘活原祥兴砖厂、原祥兴纸箱厂、原宏丰厂等物业,大力发展陶瓷商贸、制造业,做大村集体经济“蛋糕”,让全体村民共享发展红利。2023年,溶洲村集体收入达1.6亿元。
着眼未来,敢为人先的溶洲人还有更多产业发展新期待。
今年4月,南庄溶洲村广佛高速路沿线边地块项目,被列为佛山市老旧工业园区改造升级攻坚行动首批改造项目之一,为溶洲的产业发展打开新的想象空间。按照规划,该项目改造面积1326亩,位于广佛高速与魁奇路交界的重要节点,将采用拆除新建、绿化提升、加固除险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淳美溶洲,活力无限!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毛蕾、王韬量
(编辑:黄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