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第一会 万亿佛山的产业突围宣言

2025-02-06 08:26 来源:佛山日报

  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与中国高质量发展“双期叠加”的背景下,佛山这座制造业大市正迎来历史性考验:全球产业链重构速度加快,制造业竞争从成本优势转向技术、绿色与韧性之争;国内“人口红利”消退与“创新红利”崛起的换挡期,倒逼城市产业体系全面升级。2025年,受地缘政治冲突、技术革命深化、经济结构转型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长面临严峻挑战。作为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佛山如何应对破局?

  大年初八,“新春第一会”佛山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佛山从“三箭齐发”提升产业形态、“三链同构”增强产业动能、“三改联动”更新产业空间、“三产融合”优化产业结构、“三企共生”营造产业生态等五大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不仅直指高质量发展的深层矛盾,更以系统性改革思维,勾勒了佛山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突围路径。

  2024年,佛山全市GDP达到13361.9亿元,以全国0.04%的土地贡献了0.99%的经济总量,规上工业总产值保持在3万亿元以上。但万亿GDP背后也潜伏着结构性危机:家电、陶瓷等七大传统产业占比较重;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占GDP比重低于深圳、苏州、合肥等万亿城市。与此同时,佛山研发投入整体风格偏向于应用性,前瞻性、基础研究投入较少。土地开发强度超越国际警戒线。当传统要素驱动遭遇“边际效益递减”,传统产业遭遇“天花板效应”与“地板效应”,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成为必然。

  当前的佛山已经发出“再造一个新佛山”的集结号。首要就是“新”在产业形态更加现代上,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此次大会,佛山部署的五个方面不是一个个孤岛,而是构成“要素—结构—空间—生态”四位一体的改革矩阵,输出一套产业突围“方程式”。

  “三箭齐发”要重塑产业形态。在“智改数转”“人工智能+制造业”融合发展中推动传统产业突破“微笑曲线”底端,建立包括1支佛山新动能产业基金和N支市场化产业投资基金的佛山新动能产业基金体系,发挥产业投资基金功能作用,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三链同构”要转换新旧动能。通过精准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支持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蓝橙实验室开展创新研究,建好中试平台、孵化平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创新高地等举措,推动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在佛山实现有机衔接和高效协同。

  “三改联动”要激活空间潜能。从区域布局出发,高标准建设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优化市域产业空间布局。全面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推进工业园区改造,推动存量土地资源再活化、空间价值再创造,让上下楼变上下游、产业园变产业链。

  “三产融合”要重构价值分配。立足佛山三产占比仅41.7%、在万亿城市中占比低的现实,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健全研发设计、软件信息、科创金融、工业会展、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构建“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等做旺文旅产业,谋求三次产业占比结构之变。

  “三企共生”要培育生态雨林。佛山将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当好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坚强后盾,切实增强外企获得感,打造共荣共生的良好产业生态。

  五个纬度的变革部署,既是对现实挑战的精准回应,更是面向未来的主动布局。这套佛山路径的深层价值,更在于试图破解制造业城市转型升级的普遍难题:发展路径依赖与产业惯性强,产业结构单一化与抗风险能力弱,人才结构与新兴需求错配,区域竞争与同质化内卷等。通过“渐进式革命”而非“颠覆式破坏”,在存量中培育增量:传统产业不是被替代,而是被重新定义;科技创新不只是原始创新,还可以是应用创新;空间更新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功能再造、价值重塑;企业生态不是赢家通吃,而是共生共荣。在“不可能三角”中寻找最优解,这种“佛山式平衡”,也许可以为全国同类型城市提供可复制的改革样本。

  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再造一个新佛山”,不仅是经济总量的跃升,更是一场发展范式的革命——需要每个佛山人成为变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受益者。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是希望的季节、是奋进的季节。展望2025,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全市上下唯有以“二次创业”的精气神披荆斩棘、闯关夺隘,用实干业绩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这座制造业大市必将开拓涅槃重生的新纪元。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评论员黄碧云

(编辑:黄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