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举行界别委员代表座谈会

2025-02-20 08:03 来源:佛山日报

金句频出,干货满满。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硬支撑”,到民营经济的“活力源”,再到“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的“软实力”……2月19日,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界别委员代表座谈会举行,委员代表就一个个热门话题提出具有前瞻性与实操性的建议,展现政协“智囊团”的实力担当,为“再造一个新佛山”出谋划策。

  关键词: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集群抱团转型 打造主动服务生态

  佛山市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全力以赴“再造一个新佛山”。产业发展“三箭齐发”在全市上下引发强烈反响。

  泛家居产业是佛山的万亿产业集群。“表面看是需求萎缩,但深层次是创新产品供给滞后于快速转换的市场需求。”市政协常委渠铮认为,类似于汽车配件生产和整车制造的关系,泛家居虽有全品类优质产品,但只有跨越从零配件制造,到整体集成建造的革命性跃升,才能跳出需求萎缩困境,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以技术创新、体系创新和服务创新,推动佛山最大规模的一次产业集群抱团转型。”渠铮建议借助DeepSeek和AI等新技术,构建佛山泛家居大模型平台,赋能海量智选和优品集采,建议在柔性制造的生产端和供应端,率先把佛山已占到全国近七成规模的散装家居产品,集成“智造”为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的“家居集成装配制造新型产品”。以优质供给引领消费逐步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长周期可增长良性循环,挖掘汽车、家电焕新大宗消费新增长点,形成有家就有佛山造的新场景、新消费和新经济。

  市政协委员、广东北研航空遥感科技公司董事长张宝华建议传统产业升级应继续强化高端精密装备与工业机器人、升级新能源与先进陶瓷(如电子陶瓷、生物陶瓷)、扩大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科技;而新兴产业布局应全力发展电力系统装备、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产业等AI+制造。

  在张宝华看来,新兴产业的壮大和成熟并非一蹴而就。他建议佛山成立新兴产业领导专班形成组织保障,打造主动服务专业高效的营商环境形成生态保障,出台更加有力度且能坚定执行的政策形成制度保障,同时产业基金能有一部分专门投早投小投高科技,“政策有力度,行政手段更有温度,要从对方‘努力要’转变为‘主动给’”。

  布局火爆的低空经济,委员代表的建议同样干货满满。市政协委员、未来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霆邦认为,佛山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除了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外,还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他建议短期在重点商圈、园区、景区、医疗机构等场所,建设一批关键起降设施,初步形成低空飞行服务网络;中期再完善城市周边、产业园区等区域的起降设施布局,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低空飞行服务网络;长期实现低空飞行服务网络的全市覆盖,满足各类低空飞行活动的需求。同时,布局数字低空基础设施,提升智能化水平,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强区域协同,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产业合作,共同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集群。

  关键词:民营经济 

引导民营企业“走出去”  多管齐下强信心

  近日,高规格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引发广泛关注。佛山是全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民营企业占比超九成、内源发展动力强,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近年来,全市民营企业外贸出口压力加大,民企发展信心受影响。市政协委员、佛山水务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排水事业部顾问程凤珍建议,结合我国新基建和新能源产品出口优势,引导和扶持佛山中小民营企业做好“佛山制造”供应链服务,与央企、国企、供应链龙头企业等共同实现“抱团式”发展策略,引领佛山民营中小企业在跨境出口体系上合理、有序“走出去”,进一步增强民企发展信心。

  “让有产品但无能力出海的民企借船出海,为有能力但无经验的民企造船出海,助已出海的民企八仙过海。”程凤珍建议支持佛山建设高质量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借助外贸基地专项政策,利用新颖的产品设计和较高的性价比,打造“一带一路”“佛山制造”集中采购直通车;通过“大手拉小手”共享“佛山制造”海外贸易营销及售后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出海竞争力;扶持我市中小民营企业走差异化“出口路线”,引导佛山中小民营企业逐步调整“薄利多销”的出口模式,推进“佛山制造”高附加值出口战略。

  除了关注企业发展信心,委员代表还关注到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出现的流失现象。市政协委员、市民建副主委梁永流建议,进一步明晰佛山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强化产业链思维,结合本土企业孵化和外来企业引进,在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延链补链强链,构建产业生态,形成低成本竞争优势,让高成长性企业离不开佛山;对佛山辖区内成长较快,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型的中小企业进行摸底排查,建档立册、分门别类,建立高成长性中小企业资源信息库;对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应该发挥市属国有资本的投资孵化作用,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让高成长性企业扎根佛山。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市政协常委、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副院长刘耀春建议政府应促成本地上市公司、行业龙头、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小巨人”等企业与相应科研平台建立对接交流机制,促使双方在人才使用、仪器设备使用、场地使用、项目开展等多方面进行多维度深度融合。

  刘耀春认为,政府应建立专门团队为科创企业在全过程场地推荐、科技资源共享、投融资对接、潜在应用对象应用场景对接、科创人才及家人安居等方面提供系统性服务和保障,支持科创企业在佛山落地、发展,形成佛山科创企业发展生态,建立科创城市声誉,吸引更多科创企业主动来佛山。

  关键词:文旅IP 

构建一体化格局 打造工业旅游IP

  一业兴,百业旺。当前,全国各地都加足马力在文旅方面下功夫,佛山也不例外。今年初,“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概念首次提出,佛山要依托“西樵山、顺峰山、皂幕山、南丹山”与“西江、北江”的生态文化资源,实施文旅“串珠成链”工程,打造佛山文旅城市IP。

  整合旅游资源,做出特有的旅游IP,佛山如何作为?市政协委员、市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禅城区音乐家协会主席郭宏波建议佛山要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推动文旅融合、构建一体化旅游格局等。

  一方面,深入梳理“四山两江”区域的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民俗风情等,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旅游项目的规划与开发中。另一方面,强化区域合作,例如开发“山水文化两日游”线路,串联多个景区,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元的旅游选择。同时,开展跨区域营销,与周边城市旅游部门协同开展宣传推广。譬如共同打造“广佛肇文化旅游圈”,整体包装推广,提升区域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此外,郭宏波还提到工业文化遗址活化。佛山工业底蕴深厚,他建议在“四山两江”区域合适地段,打造工业文化主题公园,保留工业设施外观,内部设置工业博物馆、创意工作室、特色餐饮等,讲述佛山工业发展历程,形成独一无二的工业文化旅游地标。

  市政协委员、佛山市集品工业设计有限公司、佛山市诺比克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中美结合制造业大市这一特点,提出将“工业旅游+研学游”作为佛山旅游IP的详细操作思路。

  “有家就有佛山造,各种各样的产品是怎么造出来的,技术是怎么实现的,这样的工业旅游产品对于游客而言很有吸引力,又符合研学游要求。”陈中美认为,佛山应该以工业旅游和研学游相结合的方式,尽快确定工业旅游示范点,串珠成链,再结合美食美景,推出多条旅游路线,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来佛山体验特色旅游产品,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周龙凤、唐格桢

(编辑:黄银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