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阔别三年的广东非遗周暨秋色巡游回归,来自珠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佛山对口共建和友好合作城市超过50个表演项目、11辆彩车、近2000名演职人员,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呈现一场精彩绝伦、万人空巷的文化盛宴。除了看热闹,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什么呢?
首先,是地方政府的进取有为。秋色巡游延续近600年,从一个乡民欢庆秋收的民俗活动转化为城市的重要节庆,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引导和主动作为。据史料记载,秋色巡游成为全市性官方活动始于1982年,而缘起则是1977年石湾镇各大陶瓷工厂自发组织的一场秋色巡游轰动了整个佛山市。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巡游展示的内容也从以石湾镇陶瓷工艺品为主体逐步发展到今天集来自五湖四海的工艺美术、戏剧、音乐、舞蹈、杂技于一体的艺术总汇。
2016年,经过积极争取,佛山秋色巡游与广东非遗周结合举行,升格为省级活动并成为常态。因此在之后历年的活动中也融入了非遗展、非遗论坛、非遗市集等内容,使整个秋色巡游更为丰满、充实、深刻,例如今年的“听见·非遗”“食·非遗”“秋色赛会”“秋色大舞台”等。巡游的线路以及节目的展示在以禅城核心区为主外,今年拓展至西樵,往年则有过分送节目至五区定点展演。
其次,是佛山经济的繁荣发展。根据有关部门核算,佛山今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为9270.56亿元,同比增长4.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66.01亿元,同比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5083.75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 4020.81亿元,增长3.0%。过去三年,受疫情和国际局势影响,佛山经济承重前行,步履维艰。今年以一场盛大的秋色巡游提振全体市民的精气神,对外展示了佛山欣欣向荣的发展新气象,从某种意义上说,秋色巡游也是一次很好的产业营销、城市营销。
第三,是文化传承的绵延有序。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近年通过对秋色巡游等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普及,我们知道秋色巡游和北方的秧歌节、西方国家的狂欢节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都是在农业取得丰收后的集体情感表达,只是中国的节“发乎情,止乎礼”,欢乐而不疯狂,西方的具有酒神文化传统的狂欢节更趋于感性、疯狂,甚至达到了忘我的状态。自古至今,秋色巡游举行的时间基本都定格在秋收时节,采取流动展示的方式,内容上则因时而异,巡游主角也从农民、手工业从业者变成了今天的演职人员。时光在变,秋色巡游“欢庆丰收、感念天地、感恩时代”的精神内核没有变,“尊重劳动、尊崇劳模、制造为本、传承有序”的脉络则愈发清晰。今天我们讲述佛山故事,穿越数百年的秋色巡游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因为它就是地方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典型案例。
今天,我们习惯于从经济和文化角度去考量每一个流传下来的民俗活动,因为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其经济学基础,都由其文化属性所决定。基于此,秋色巡游等民俗活动才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才有了与时人同求、与时代相应的内涵呈现。面向未来,我们还要持续深挖秋色巡游等民俗活动的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通过讲好本土守正创新的故事、举办“双创”博览会等形式,来塑造“文化佛山”与“经济佛山”交相辉映的生动局面。
文/郑铿志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佛山新闻网的文章均系佛山新闻网原创作品,版权归佛山新闻网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编辑:杜思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