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网评 | 高考志愿填报,遵从实际比仰仗AI更重要

2024-07-11 11:58 来源:佛山新闻网

栏花

近年来,一些考生和家长热衷付费购买高考志愿填报服务。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为9.5亿元。(6月27日 《中国青年报》)

爆火的市场使得不少互联网企业和创业团队趋之若鹜,AI志愿填报辅助系统及相关App层出不穷。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愈发普及,“AI志愿规划师”也悄然兴起,除了生成志愿填报报告,还可以像真人版的高考志愿规划师一般,与考生和家长互动对话。这种“一键生成”的未来学业规划看似操作便捷,但真的靠谱吗?

坊间流传着“三分靠考、七分靠报”的说法,类似观点未免言过其实,但足以说明志愿填报的重要性。面对日趋复杂的报考规则,“AI填报”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宣称通过“技术赋能”,打破信息鸿沟,只需考生及家长在产品页面上输入并提交高考成绩,数分钟内即可“自动”输出一份志愿表,能上的大学、专业及录取概率应有尽有,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填报过程中的压力,缓解考生和家长的“燃眉之急”。

AI填报志愿的底层原理是计算机系统深度学习历年的录取数据,将原本庞杂无序的数据结构化,从而简化志愿填报流程、弥合信息不对称。这势必要求服务提供者拥有可靠的大数据来源。可就目前而言,官方招考数据、各校高招政策等权威信息,都掌握在教育考试院手中,而考试院三令五申不从事营利活动,没有跟任何市场化主体合作。因此,目前市面上所谓的“报考大数据库”,其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难以保证,这也使得AI填报志愿的结果可能出现一定偏差。不久前,有消费者在某平台投诉称,AI推荐填报的近10所成功率在70%以上的大学,最终一所也没被录取。

如今看,一些标榜智能的填报应用并不“智能”,甚至比不上人工筛选。事实上,在AI软件中输入相同的考分,经由不同的算法模型,得到的答案也会天差地别。高考志愿填报主观性强,影响决策的因素有很多,不仅要考虑高考分数、高招政策和录取数据,更要结合考生自身的学术禀赋、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包括未来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方向。而AI志愿填报只是纯工具性的数据分析,背后的机制是机械化地将“分数利益最大化”,并不适合于所有的考生。倘若一味追求“不浪费分数”,到头来选择了不适合、不喜欢的专业,更有可能适得其反。

放眼这些产品或服务,大多是贩卖焦虑、炒作概念的“行家里手”:吃准家长们的填报焦虑,包装出“科学精准”的概念,继而打着高科技噱头忽悠。对于良莠不齐的AI填报工具,有必要提醒家长们摒弃投机心态,立足分数排位、尊重考生意愿,作出合适的抉择。但单方面让家长提高警戒心,显然还有欠缺。

吹嘘“AI填报志愿”的“特异功效”,却不敢明示项目资质等信息,已不是简单的“收智商税”,更违反广告法规定,涉嫌虚假宣传。鉴于此,监管部门有必要针对相关应用服务,及时查补执法盲区,该喊停的喊停,该取缔的取缔。此外,高校和地方教育部门也应发挥能动性,发起面对面的公益咨询服务,就招生政策、院校情况和专业设置等为考生及家长答疑释惑,揭开高考志愿填报的“神秘面纱”,使整个过程更加透明。今年,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首次推出“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为考生免费提供志愿推荐、专业介绍、就业前景等服务,数据更加全面、精准和权威,也让付费机构不再是唯一选项。

一言以蔽之,高考志愿填报需要综合各方意见,遵循“以人为主,机器为辅”原则,最终决策权还在于考生本人。在信息和数据查询上,AI和互联网工具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手段,切不可过度迷信,更不能取代人工填报,代替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变成了策略与博弈的“人机大战”。

文/孔德淇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佛山新闻网的文章均系佛山新闻网原创作品,版权归佛山新闻网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尾图


(编辑:杜思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