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捡回一条命!”近日,湖南益阳一学生家长反映,一种“死亡游戏”流行校园。自家孩子在游戏后迅速晕倒,直到第二天还感觉头痛头晕。(11月3日 中国新闻社)
据当事人描述,该“游戏”又称“梦回大唐”或“死亡三秒”。这些看似新奇的名字,实则是隐藏在校园中的巨大隐患,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健康与安全。游戏通过让参与者靠墙蹲下深呼吸、憋气后被按胸口,使其快速陷入窒息缺氧状态。这一过程对青少年身体造成的损害不可小觑,轻则出现头痛头晕症状,重则可能面临脑损伤、心搏骤停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事实上,“死亡游戏”并非新事物,只是旧 “把戏” 换了新 “外衣”。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其前身“心跳游戏”“闭气窒息游戏”即从东南亚及我国港台地区传入内地校园,虽几经整治却难以禁绝。2007 年初,教育部已明确表态,指出此类游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极大,要求学校加强管理。然而,这一危险游戏十多年后死灰复燃,再次在校园中肆虐,背后的问题值得深思。
从青少年心理层面剖析,猎奇心理是主因之一。青少年对世界充满探索欲,追求刺激和挑战,高风险活动在他们眼中常带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当周围有人示范这种危险游戏时,他们对风险的感知会降低,好奇心被进一步激发。一旦陷入某种亚文化圈,从众压力也会驱使他们参与,即便内心有恐惧,也会被群体行为所掩盖。这种心理特点让青少年在面对“死亡游戏”时,往往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
杜绝“死亡游戏”卷土重来,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编织严密的安全防护网。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是保护他们健康成长的第一道防线,安全教育绝不能走过场。一方面,要创新教育形式,以生动案例、情景模拟、互动游戏等方式,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死亡游戏”的危险性。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刻不容缓。学校需全方位关注学生的课余活动,无论是操场角落还是校园隐蔽之处,都不能留有死角。一旦发现危险的苗头,迅速将其掐灭,让“死亡游戏”失去滋生条件和土壤。
家长也要积极履行监护职责,这意味着不能只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察觉他们的情绪变化;了解孩子的社交圈子,确保他们未受到有害因素的影响。唯其如此,才能在孩子面临危险诱惑时,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引。
构建健康的青少年心理与封杀“死亡游戏”同等重要。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应联合开展包含生命教育在内的公益课程,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提高对危险的警惕性。更关键的是,要培养青少年独立思考和抵抗从众心理的能力,使其在面对不良诱导时,有足够的定力与勇气说“不”。
需注意的是,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复杂性,也为这类危险游戏的流行提供了温床。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便捷又复杂,不良信息极易在青少年群体中扩散。他们辨别能力尚浅,可能在不经意间接触到 “死亡游戏”相关信息,进而受到蛊惑。社会各界还应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治理,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从源头上切断危险游戏蔓延的途径。
文/孔德淇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佛山新闻网的文章均系佛山新闻网原创作品,版权归佛山新闻网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编辑:杜思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