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佛山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高标准建设环两江(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着力打造区域发展新增长极”。这一战略是佛山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布局,旨在通过统筹西北两江区域内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交通互联和产业升级等,进一步提升佛山城乡综合竞争力。对佛山而言,这是划时代的战略实施,在我看来,至少可以为佛山带来几个方面的深远影响。
“环两江”先行区建设的落地实施,必定带来经济与产业的升级。依托西江、北江的水运优势,包括九江、西樵、丹灶、白坭、西南、龙江这六个镇街完全可以打造“拥江”现代产业集聚区,推动先进制造业和临港经济的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链延伸和附加值提升。同时,“环两江”先行区内通过创新资源整合,完全有可能成为科技创新的走廊和重要节点,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落地,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从佛山地图上看,“环两江”先行区正处佛山的中间位置,可以理解为这是佛山的“腰”,腰强壮了,其释放出来的能量能让佛山更加鲜活。
大战略必须要有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视野。“环两江”先行区必须形成协同效应,佛山可以站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一盘大棋的高度上,主动加强与“两江”尤其是西江经济带上下流沿线城市的联动,进行产业协作,形成互补性更强的区域产业链。这样,以交通与物流优化为手段的水陆联运体系就会形成,依托西江黄金水道,一方面强化佛山范围内的港口枢纽功能,提升货物运输效率,实现立体的港口经济和综合效益。另一方面利用跨江通道建设的成果,促进佛山“两江”内部及与珠江西岸城市的互联互通,通过“拥江发展”促进“拥江经济”的形成。当然,在这个格局基础上,对接大湾区交通网,既提升了佛山城市化水平,又助力佛山在大湾区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环两江”先行区在具体实施推进中,必将带来区域内生态与城乡品质的提升。通过沿江湿地保护、岸线综合治理和绿化景观工程等,构建连续贯通的生态空间,改善城乡人居环境。集产业、生活、生态于一体的“三生融合”体系,是区域内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前提,挖掘西江、北江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赋能,是推动“生态+文旅”产业模式的重要抓手。“三生融合”有助于城乡空间的重构,优化区域内土地合理开发,推动产城融合和城市更新。
“环两江”先行区是新的战略、新的机遇,当然亦是新的挑战。因此,注重生态保护与开发的平衡,避免过度开发对水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同时,我们也要对跨区域协调的难度有所准备,需要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去解决问题。另外,要更高的责任感和担当,化解可能出现的产业同质化风险,区域内各镇街需要结合区域情况,制定优势突出的差异化发展路径,避免重复建设,又形成串珠成链的整体格局。
“环两江”战略是佛山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能级的关键举措。这个战略必将令佛山实现从“制造业大市”向“生态宜居、创新驱动型城市”的转型,并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大湾区西部枢纽和产业高地的地位。因此,我认为,成功与否取决于策划的前瞻性、规划的科学性、执行的协同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坚持。
在佛山市的这个划时代的大战略中,以西樵山、皂幕山、南丹山、顺峰山、西江、北江这些点和线构成的“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是整合佛山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的重要布局。其发展需依托佛山独特的岭南文化底蕴、生态禀赋和产业基础,通过差异化定位、全域联动和品牌塑造,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旅目的地。为此,我建议在具体的策略上,就以下几个方面着眼、着手和着力。
顶层设计策划为先,统筹规划与品牌塑造。在充分的调研和综合镇街的基础上,制定《“四山两江”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例如,西樵山以“岭南文化名山”为核心,联动听音湖片区、樵桑片区,山根片区等打造“农文旅+研学+教育+康养”综合体。皂幕山则突出“佛山第一峰”生态优势,发展登山探险、森林疗养、露营经济等。南丹山可以依托多样性的原始森林和多元文化,建设生态科普与民俗体验基地。顺峰山应聚焦城市绿肺和城市休闲,打造大湾区“森林城市”示范点。而西江和北江,可开发游艇旅游、湿地休闲、国际和全国龙舟联赛、古村和工业遗产游线路等。 这需要建立跨区、跨镇协同机制,避免同质化竞争,要形成一山一特色、一江一风格的局面。
要创建和塑造个性鲜明的超级文旅IP,要提炼佛山“四山两江”统一品牌形象,要推出标志性节庆活动,如皂幕山国际登山节、九江国际龙舟大赛等。在产品创新方面要以在地文化进行赋能,让文旅体验进一步升级。此外,应将包括龙舟、醒狮、粤剧、香云纱等非遗项目进行深度活化并融入景区,如在西樵山设置非遗工坊、香云纱染整等供游客参与体验。又如利用佛山制造业和三江汇流优势,开发“工业+文旅”和“几字湾+佛山西甲”项目。再如开发夜经济,推出西北江夜游、顺峰山灯光秀、南丹山星空露营、西樵山夜间实景演出等。
提升基础设施与智慧服务,完善交通网络,串联主要景区。开通特色游线,如西樵山-丹灶有为水道-白坭波子角-三水河口的水上巴士航线。又如沿北江堤岸开设景区间骑行绿道与徒步径。运用VR/AR技术还原如西樵山采石场遗址的虚拟重现等历史场景。同时,提升游客便利性,建设智慧文旅平台,开发“四山两江一码通”小程序,整合门票预订、语音导览、交通接驳、特色餐饮推荐等功能。
注重产业融合与可持续发展。推动“文旅+N”产业联动,如以“文旅+农业”的方式推广高明稻田艺术节、南海大地艺术节等农旅融合项目。以“文旅+体育”的方式开发皂幕山山地马拉松、九江龙舟赛等赛事。以 “文旅+康养”在皂幕山等区域引入高端森林康养中心,结合中医药文化推出疗愈项目。同时注重生态保护与低碳发展,严格限制核心生态区开发强度,推行“预约限流”制度;推广绿色交通,建设“零碳示范景区”;开展生态教育,设置自然生态研学基地。
主动融入大湾区旅游圈,加强区域协同和营销推广。与广州长隆、沙湾古镇、肇庆七星岩、新会银湖湾、江门开平碉楼等联合推出文旅一卡通。策划诸如“湾区西岸山水走廊”这样的线路,对接广深江、港珠澳的客流。施行精准营销策略,一方面抢占国内市场,以“短途微度假”概念覆盖广佛肇江都市圈、珠三角客群。另一方面拓展国际市场,通过功夫、美食等IP吸引港澳、东南亚、欧美游客。运用新媒体传播的超强能力,与包括短视频等在内的平台合作,邀请KOL打卡网红景点,通过矩阵裂变传播。
创新机制,给予足够的政策保障和重视。强化政策支持,设立文旅发展专项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景区运营,出台民宿、研学基地等文旅新业态扶持政策。培育专业人才,与高校合作开设文旅管理、非遗传承专业定向班,引进国际化运营团队,提升景区服务品质。
综上所述,“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的建立和发展,需要以文化为魂、生态为基、科技为翼,通过全局一盘棋、差异化定位、全域联动和品牌IP化运营,将分散的文旅资源转化为系统性优势竞争力。同时,需要平衡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避免过度商业化,以确保可持续发展。佛山若能依托大湾区区位优势,将“四山两江”打造为“岭南文化展示窗口”和“湾区生态休闲客厅”,有望成为全国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文/陈荣彪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佛山新闻网的文章均系佛山新闻网原创作品,版权归佛山新闻网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编辑:欧肖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