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科技角逐的主赛道之一。我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列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2021年正式启动实施中国脑计划。
“大脑是目前我们最不了解的器官,相关研究前景广阔,我们在国际上不能落后!率先实现基础研究和产业融合发展是抢占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战略制高点的决定性因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主任高天明表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强加大对脑科学重大科学问题和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主任类脑研究核心产品的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应用,对提升大湾区国际竞争力及助力中国脑计划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高天明
持续推进大湾区特色区域脑计划
高天明介绍说,广东在计划实施2023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点专项时,已经从“紧密衔接国家脑计划,增强湾区优势研究领域,错位布局凸显湾区特色,坚持基础探索向临床转化”四个维度进行系统布局。
在此基础上,他建议进一步依靠战略科学家和智库力量,结合广东实际,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制定2035和205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中长期发展顶层规划。特别注意按照“锻长板优先”的思维进行布局,集中优势资源,认清比较优势,精准施策。“补短板”方面,积极引进和对外合作,促进区域研究力量提升。
高天明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具有深厚基础,科技创新要素聚集,广东有资源、平台、产业、市场和人才优势,港澳有人才和国际化优势,有条件在中国脑计划创新版图中书写独特而重要的战略一笔。
加快建设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科创中心
“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科技创新中心,将更好地服务大湾区建设和脑科学发展的国家战略。”高天明建议,推动该中心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政府在政策、场地、资金等方面给予优先和持续支持,根据内地和港澳不同的科技管理机制和特点,探索设立科研机制体制改革特区,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加强协同创新,以创新链对接产业链,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彰显大湾区科技创新活力。
他还指出,目前广东省拥有聚焦防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领域的广州实验室和聚焦网络通信领域的鹏城实验室两个国家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在精神障碍、脑认知以及类脑等研究领域形成特色。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精神障碍发病率增高,脑认知原理是脑科学人工智能的基础,脑疾病诊疗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打破领域界限,强强联合,互补合作,大有可为,能够产生协同效应。
以学术及产业创新联盟推动协作和转化
脑科学和类脑研究已经步入发展的快车道,粤港澳大湾区在重大脑疾病早诊优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人工智能与生物智能交互融合研究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同时,也面临着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产业发展几个方面沟通、协作和转化效率不高的问题。
高天明建议,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学术及产业创新联盟,有效集合粤港澳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前沿发现与国际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的优势,打造开放创新的引领性交流平台。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与产业峰会等方式开展经常性的研讨活动,发现真正重要的科学问题,开展脑科学与类脑、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的合作,积极对接产业需求与科研导向。
“加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人才建设,将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提供着力点和支撑点。”高天明提出,要加强四类人才建设:一是院士等顶尖科学家,以他们的智慧、视野和格局引领学科发展,并创造条件引进顶尖科学家,迅速带动区域研究水平提升;二是海外引进或本土成长的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创造适合他们施展抱负的环境,让其成为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的中坚力量;三是青年学者,通过资助博士后岗位和研究生岗位,提供有吸引力的发展路径和指导,让其在五到十年后成长为杰出的青年神经科学家;四是技术人才,保障各研究平台科研工作得到长期稳定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图、视频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颖颖
(编辑:吴呈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