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粤港澳大湾区“汉字与文明大讲堂”启动仪式暨首讲在中山大学南校园怀士堂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人文高等研究院、“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创新平台、古文字研究所联合主办。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田立新司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长吴振武教授、中山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谢湜教授、中山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陈伟武教授出席活动,并共同为启动仪式剪彩。中国语言文学系党委王琤书记主持了启动仪式,200余位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田立新在致辞中指出,中山大学是古文字研究的重镇,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是第一批“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创新平台之一。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汉字与文明大讲堂”是古文字工程建设推广应用类的重点项目。中山大学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面向社会宣传并阐释汉字的重要作用,增进中华文化的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她表示,参加讲座的同学要加强学习,使古文字这样的“冷门绝学”真正做到有人做、有传承,使冷门不冷、绝学不绝。
谢湜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的汉文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让广大语言文字工作者深受鼓舞,学校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汉字与文明大讲堂”正是为了致敬汉字、传承文明。他强调,这一活动不仅有利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交流,而且一定能为讲好中国故事、建立中国形象发挥积极作用。古文字研究虽是冷门绝学,却是中山大学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他表示,在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的指导和支持下,“大讲堂”一定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张精彩的名片。
仪式上,田立新司长、谢湜副校长、吴振武教授、陈伟武教授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汉字与文明大讲堂”启动仪式剪彩。
本次粤港澳大湾区“汉字与文明大讲堂”首讲邀请到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长、“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首席专家、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吴振武先生为师生讲述“中国的古文字及其考释方法”。陈伟武教授主持大讲堂。
吴振武教授在讲座中从原始刻画符号引入,先后介绍了中国各类古文字材料,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简牍、帛书、石刻、玺印、封泥、陶文、货币等,阐述了各类材料的时代层次、书写特点及文化价值。
吴振武教授还向大家介绍了考释古文字的方法,可分为从后世往前推、和其他文献对读、据古文字自身演变规律和破假借,具体释读古文字的过程中则需要结合四种方法,重视联系。讲座最后他表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破解古文字是一种可能的路径,并对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出了期待。
在讲座交流环节,同学们积极围绕商周文字体系、古文字与人工智能、拓本制作等领域提问,互动交流气氛热烈。
粤港澳大湾区“汉字与文明大讲堂”由中山大学倡议举办,是“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普及推广类重点项目。“大讲堂”的举办旨在引导公众了解古文字文化知识,以汉字为纽带,弘扬中华文明,同时增强港澳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设注入新动力。
(编辑:张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