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的建设需要一批批具有科学家精神的人才。”在刚刚过去的暑假,佛山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喻敏老师不断奔走在办公室和实验室之间,批改学生论文、指导科研课题。“沿着自己喜欢的课题方向一直往下钻研是一件开心的事。”喻敏说。
近日,教育部表彰202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喻敏获表彰为全国优秀教师。从教24年,喻敏言传身教、扎根一线,即使科研任务繁重,仍一直担任本科生多门课程的主讲教师,认真批阅反馈每篇论文,成为毕业生访谈中同学们最敬重、最喜爱的老师。
喻敏查对实验数据。
与学生同做课题 从教路上共同进步
喻敏出生于四川的一个普通县城,小时候谈及长大后的理想,她和许多人一样,填下了科学家,希望通过科技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在读博阶段,她意识到国家的繁荣昌盛需要一批批建设者,因此立志做一名大学教师,培养更多优秀学子,共同追梦。博士毕业后,喻敏通过人才引进来到了佛山大学。
从教24年,喻敏通过因材施教,不断培养、挖掘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力,激发学生自由探索的动力和兴趣。“与每位学生第一次见面时,我最关心的是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所长,再列举和介绍一系列课题供同学们选择。”喻敏说,农学领域的课题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根据自我优势进行的探索才有动力。在课题研究中,喻敏每周都会组织组会,与同学们一对一讨论,一起做同一个课题。“探究课题就像小朋友打游戏一样,容易上瘾。和学生们共同读文献、聊进展、谈问题,及时解决并完善方案可以让他们保持对科研的热情。”喻敏说。
“喻老师喜欢尝试和挑战,是一位不断学习的人。”不少学生表示,喻敏会和同学们一起上慕课或听报告,时常推荐优秀文献。同时,为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师生的国际视野,喻敏迄今组织了100多场学术报告,邀请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企业家来到学校,走进课堂。
齐心搭建实验室 解决科研“后顾之忧”
实验室是科研的“钢筋铁骨”。喻敏深知,良好的硬件条件可以提供更高效的实验设备和方法,使实验更快速、准确和可靠。因此,喻敏在从教期间格外看重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希望能让学子“少走弯路”。
刚进入学校时,学校科研基础还比较薄弱,喻敏便带着学生在学校旁一间废弃的小学课室搭建实验室,开展华南酸性土壤改良利用与作物适应性研究。“一切从零开始,一支试管、一块砖……我们一起设计、购买、搬砖和组装,在教学楼楼顶搭建了温室大棚,一用便是20年。”喻敏回忆道,师生们都亲切地称实验室为“科研小黄楼”,大家还一起发明创造了植物雾培箱等实验室里的“小玩意”,只为得到更精确的实验结果。
如今,“科研小黄楼”已升级为佛山大学国际膜生物学与环境研究中心,拥有多名世界一流科学家。中心成立8年,产出了广东省珠江学者设岗学科、中国土壤学会科技奖等硕果。昔日团队在“科研小黄楼”的故事也被师生们津津乐道,其中的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不断攻克学习、科研和生活中的难题。
用热情和爱心培养青年人才
热情和爱心,喻敏同样倾注在学科人才梯队建设和青年人才培育上。对于24年前初入职场的她,当年的科研团队建设和发展都面临着巨大挑战,但一路以来佛山大学给予了他们很多支持。喻敏说,近年来通过学校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工作,学院引进了多名顶尖专家,组织EMB创新论坛,邀请著名科学家来校讲学和指导青年博士,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际膜生物学与环境研究中心团队。
近5年来,学院在人才培养上成绩斐然,目前已有10余名青年教师和1名硕士毕业生科研助理获批国家基金项目,其中喻敏参与培养了学校首名国家级人才,实现了学校在国家级人才项目、国家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突破。
科学研究要有韧劲、充满热爱、保持探索、充分自信。如何促进佛大学子在科研路上成才,喻敏说鼓励加引导是关键。从学生读大一、大二时,喻敏便开始鼓励他们进入实验室,开始科学探索,并通过参加挑战杯等课外学术活动,增强学生自信。同时,喻敏作为牵头人还开辟了与国内外名校硕士、博士联合培养渠道,共同培养优秀学子。“今年是佛山大学更名元年,希望能与学校一路前行、一同成长,共同面对挑战。”喻敏说。
谈及教育家精神,喻敏表示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在教书育人的第25个年头,她已认定这件事,并将义无反顾地走下去,继续用热情和爱心,做青年学生成长的指路明灯。
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高萍恒、樊继成
(编辑:欧肖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