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每年元宵佳节,“行通济”是这座城市的盛大民俗活动。佛山人说“行通济,冇闭翳”,这句俗语承载着人们的祈福心愿,更镌刻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脉络与精神气质。2025年的行通济活动,将传统民俗与公益慈善深度融合,为岭南古城注入了新活力,展现出“向善之城”的城市精气神。
“行通济”活动中的传统习俗,在时代的浪潮中实现了公益升华。往昔作为祈福象征的生菜,如今有了新的内涵。从过去的“引财归家”,到如今的“通济天下”,这种转变别具深意。如今年推出的“虚拟生菜种植”游戏,让市民通过线上互动收获“数字生菜”兑换公益助力红包,支持本地慈善项目;传统生菜灯拍卖所得投入慈善的传统延续至今,并创新推出《福喜佛山》纪念邮票,所得资助乡村儿童教育。这一系列举措将个人祈福巧妙转化为社会公益,被赋予更加宏大的时代意义,彰显了“兼济天下”的精神,恰如通济桥名所寓意的“必通而后有济”。
佛山深知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当代生活共振,因此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得以传承。在今年的行通济巡游中,《潮玩通济》表演大放异彩,亲子家庭cosplay叶问、李小龙,与动漫角色同舞;粤剧演员与说唱歌手跨界合作演绎经典。这种“混搭”并非毫无根基,而是佛山人对文化自信的独特表达。研学活动和文创市集更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紧密结合,吸引年轻人主动成为传播者。数据显示,2025年参与行通济的“00后”占比超四成,他们用新媒介重构传统仪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崭新光彩。
“行通济”还蕴含着城市治理的智慧。“绿美佛山1人1天1元”捐款活动,以“1元”降低参与门槛,让公益成为“举手之劳”。它塑造了城市共同体意识,通济桥畔的义卖摊位汇聚各方力量,捐款者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使得“行通济”从“佛山人的仪式”变成“所有人的节日”,增强了城市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从民俗IP到城市品牌,行通济的文化软实力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硬支撑。佛山深谙“文化即流量”,通过联动公益盛典,在短视频平台发起挑战赛,吸引超千万次互动;《福喜佛山》邮票套装引发集邮市场热潮。这些不仅提升了城市曝光度,还转化为经济价值,活动期间文旅消费增长,周边民宿预订火爆。同时,“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实现了民俗活动的多元功能,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
行通济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在创新实践中,实现了文化传承、公益慈善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城市文化前行的道路,为我们诠释了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尊重文化基因的同时拥抱现代变化。佛山以行通济为载体,奏响了“人民城市”的温暖乐章,为我们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启示。它告诉我们,城市的发展既要传承历史文化,又要积极拥抱创新,让文化与公益在时代的舞台上共舞,铸就城市的精气神。
文/陈天旋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佛山新闻网的文章均系佛山新闻网原创作品,版权归佛山新闻网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编辑:梁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