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推进制造业当家,是2023年佛山的工作主线。在这场贯穿全年的重大部署中,“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被摆在与发展战新产业、未来产业、绿色产业同等重要的位置。
今年,佛山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再上一个台阶。继全市提出到2025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00家的目标后,近两个月来,禅城、南海等区相继发布工作方案,推动“小巨人”倍增发展。不久前,在佛山企业家·市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上,佛山市市长白涛指出,要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质扩量增效。
探寻“小巨人”企业倍增之道,首先要了解佛山的家底。今年8月起,普华永道联手南方日报,开展佛山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环境调研系列活动,通过走访一批在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方面成效显著的政府部门、商协会,调研一批优秀“小巨人”企业,为佛山厚植“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沃土、推动“小巨人”拔节生长营造浓厚氛围。
当前,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成为各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数据显示,从2019年至今,全国共培育5批次1.2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广东省累计培育“小巨人”企业数量达1525家,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比重超12%。聚焦佛山,剔除第二批未通过复核的8家,目前,佛山共有7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从行业分布看,佛山的“小巨人”企业呈现出明显的制造业属性,其中,又以高端装备制造业占比最大,释放出支撑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强大势能。从产业赛道看,佛山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全省“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相似,但更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从发展时长看,佛山“小巨人”企业中,超八成立足主业深耕10年以上,1/4经营超20年。
事实上,“坚持专业化发展道路,长期专注并深耕于产业链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也正是专精特新“小巨人”的认定标准之一。在佛山,成立于1993年12月的佛山市康思达液压机械有限公司,是佛山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发展资历最深的企业,具有30年设计和制造液压机械的经验,被认定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多项产品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新产品。
从创新家底看,佛山“小巨人”企业平均拥有专利数量156项,高于广东(139项)、全国(115项)平均水平。但在1100余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仍有20.25%企业未拥有发明专利,“大多数发明专利集中在少数龙头企业集团内,分布并不均衡。”佛山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总体来看,佛山“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势头足、氛围好,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引导更多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加快打造与经济体量相匹配的集群生态,推动区域之间、企业之间创新能力均衡提升,未来可期。
打造样板间
尖刀部队与技改标杆
在这样的基本面上,一部分企业凭借独特优势脱颖而出,成为“小巨人”企业群体中的样本企业。
本次调查研究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既有从金属制品这类传统领域跑出的“数智化”转型先锋,又有3D打印、半导体芯片等战新产业的技术尖兵;既有推动国产化替代的新秀,又有闯荡海外市场的老兵;既有商业化初期的初创型企业,又有突破瓶颈打造“第二增长曲线”的企业。
创新尖兵是佛山中小企业对标的榜样,它们抢占细分市场占有率、构筑较高专业壁垒,组成了佛山制造的“尖刀部队”。
广东华特气体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例。该公司是中国特种气体国产化的先行者、国内特种气体头部企业,目前已实现50多个气体品类的进口替代。在电子特气方面,该公司已进入英特尔、美光科技、德州仪器、海力士等全球领先的半导体企业供应体系,同时是国内唯一同时通过荷兰阿斯麦、日本GIGAPHOTON认证的气体公司。
技改标杆是佛山中小企业转型的示范,它们大多数拥有数字化示范工厂和数字化示范车间,彰显了佛山的“智造力”。
广东创兴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是非标钣金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为提升离散型生产的效率,该公司早在2012年就开始“上系统”,通过实施数字化转型,创兴精密产能跃升6倍、产品准交率提升80%、仓储面积节约90%、净利润增长160%,转型带动经营质效提升。
如果说,创新和技改分别是“专精特新”企业“向高处求独到”“向细处求精益”的不懈探索,那么,开放就是这类企业“向宽处谋布局”的行动。
研究显示,“小巨人”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展现出更高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在78家佛山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有过半数企业产品销往海外市场。
以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为例,这家公司深耕AGV无人搬运车技术已经超过20年,设计出300多种AGV产品。目前嘉腾机器人已成长为全球顶级的AGV制造商。过去,该公司内外销比例为9:1。
直面新挑战
探寻“老问题”的新解法
厚植发展土壤,企业最看重的是什么?本次普华永道与南方日报的调研发现,除了土地、融资、人才、城市配套等“老问题”中,一些新需求值得关注。
几乎所有企业都谈到了人才引育的问题。一方面,有的企业为应对高端人才缺口,需设置比一线城市相同岗位高出30%待遇,甚至给予相应股份方能找到适配人才。另一方面,不靠学历的实践型“专才”获得支持的途径还比较少。“适合企业发展,但不一定适应评定。”佛山一家首创“激光+”技术的企业负责人表示,与“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相适配的人才,往往也是细分领域的“专才”,这呼唤更精细、更大力度的支持政策。
产业链竞争呼唤更深入的“链式”扶持。调研组发现,在产业链协同领域,部分“专精特新”企业与本地产业链互动仍然较弱,“不知道”“不认识”“找不到”潜在客户,加上本土公共平台潜能未有效利用,导致创新公地缺失。
调研组认为,佛山中小企业居多且大部分为配套企业,往往具有“不知不觉”的特征,由于领域极其细分,在产业链上显得更为“隐形”,政府帮助企业牵线搭桥、整合资源,帮助企业打通上下游,帮助企业找到供应商、进入核心客户的供应链体系就颇为重要。“企业获得的信息越充分,越敢于下手。”调研过程中,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赵巍建言佛山打造信息共享的服务性平台。广州市社科院城市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柳立子认为,政府在推动产业发展时,应当充分考虑上下游企业间的关联度,培育完善产业链体系。
企业增资扩产需要更精准的金融支撑。调研组根据回收问卷和实地调研发现,佛山“小巨人”发展普遍面临较高研发投入,存在较大融资压力。
对此,普华永道中国广州审计业务合伙人谢倩认为,“小巨人”是长期主义的胜利,从满足企业资金需求角度看,不仅呼吁地方金融机构可给予“专精特新”企业更多关注,满足企业当下多元化融资需求,更要把“专精特新”企业作为上市培育的“后备军”,推动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不少专家也指出,针对已挂牌“新三板”的企业,应积极引导企业转板上市。
探寻倍增策
激发涌现更多“新面孔”
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已成为广泛共识——今年,国家和地方针对该领域出台的新政策密集程度,印证了这一点。在2023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上,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坚持帮扶和发展并举,健全完善工作体系、政策法规体系、优质高效服务体系。
一场关于“小巨人”的城市竞逐已经悄然展开。江苏、广东、浙江等制造业强省,涌现出不少培育“小巨人”的佼佼者。
对外看宁波的梯度培育体系,宁波采取渐进式培育方法,形成从“创新型中小企业”到“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的梯度培育体系。近年来,入选培育库的企业维持在1500家左右,目前,宁波“小巨人”企业数量是佛山的近五倍。
对内看东莞的空间响应术,东莞重点攻克“专精特新”企业空间不足的痛点,出台专门的文件,集中打造数个市级“专精特新”产业园,每个产业园为“专精特新”企业专供产业空间不少于300亩。
研究佛山“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之道,就是研究佛山的未来。作为广东经济第三城,佛山的部署贯穿全年。3月,佛山出台的《关于高质量推进制造业当家的行动方案》就已明确,力争至2025年专精特新“小巨人”达到200家以上。这一目标,在4月发布的《佛山市“专精特新”企业倍增培育工作方案(2023—2025年)》中被进一步细化、转化为具体的“施工图”。前不久,佛山禅城、南海先后发布了工作方案,希望在3年内,实现“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倍增”。
“年逾四十”的佛山制造常常面临能否跨过“中年危机”的拷问,应对考验,佛山在“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扶持上还有很大挖潜空间。
从政策的共性来看,未来“专精特新”企业有望在土地、融资、人才引育、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获得更充分的要素支撑。同时,佛山此轮政策具有明显的产业链扶持特征,其背后的核心在于“一上一下”——如何帮助企业精准找到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供需精准对接,鼓励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提档升级。“要加快构建融通发展、共生共赢的‘草灌乔’产业生态。”白涛在2023年佛山企业家·市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上指出。
通过近一年来的观察,可以看出,佛山的最新政策,都是以响应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展开的。
比如在土地供给方面,南海区正酝酿建设一座占地面积500多亩的“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园区,向“专精特新”企业供地;禅城将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的用地需求优先纳入供地计划,规划整理一批专门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工业地块,为企业预留发展空间。在融资上市方面,佛山明确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优先纳入上市后备企业“白名单”,开辟绿色通道,解决上市过程“最后100米”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更多佛山新招有望出炉,更多佛山实招正在落地。
策划:陈捷生 赵进 叶洁纯
统筹:林东云 华声宇
撰文:华声宇 林东云 王谦 何帆燕
(编辑:欧肖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