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的通济桥,也许是全中国人流最密集的一座桥。
蛇年正月十五,一年一度的元宵行通济在佛山隆重上演。小小的通济桥,托举着全中国最密集的祈愿,承载着百万人潮的信仰,奔赴新的一年、新的希望。
这一天,通济桥上人潮涌动,人们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在欢声笑语中浩浩荡荡走过古老的通济桥,祈求新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能想象这一天的通济桥有多热闹吗?在去年元宵节,这座仅仅长32米、宽9.9米的石桥迎来了超百万市民游客,生动演绎了何为万人空巷。
小小通济桥,为何有这等魔力?
最重要的原因是,她承载着佛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在佛山人的集体记忆里,通济桥不只是一座普通石桥,而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精神图腾,一个通往美好明天的幸福渡口。
“桥以通济为名,必通而后有济也。”明代天启五年(1625),通济桥在修缮并得名之初,就被赋予了“通济天下”的深刻内涵。“行通济,无闭翳”这句流传数百年的俗语,道出了行通济在佛山人心中的特殊意义。
风车象征时来运转,生菜寓意生财有道。踏入新的一年,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境遇的人们,无不怀着美好的憧憬,手持“吉祥三宝”,走过象征平安幸福的通济桥,祈求迎来好运,祝愿年年好景、通济和谐。
看似简单的仪式里,凝聚着佛山人民向上向善、通济和谐的价值追求。
今年的元宵行通济,在延续公益慈善文化人人行、注入现代公益慈善因子外,还突出了祈福游玩的特点,整合周边文旅资源,下足文创功夫,推出“梁园夜游”“喜游灯会”“通济潮墟”“灯谜长廊”等一系列文旅活动,打造“好玩、好看、好潮、好买”的民俗文化盛事,让人们沉浸式体验现时的幸福安稳,祈愿明天更加美好的生活。
这不仅是一场民俗活动,更是一场跨越400年的城市精神盛宴。
当白发老者拄拐前行,孩童转动七彩风车,情侣举着“生菜花束”自拍;当科研大佬将“攻克卡脖子难题”的决心刻在风车上,家政大姐把“孩子考上大学”的愿望系在生菜上,生意人将“生意兴隆”的期盼打在条幅上……个体的奋斗叙事便汇成这座城市的精神史诗,集体仪式创造的“情感共同体”便转化为佛山发展的强大凝聚力。
幸福生活需要用双手打拼。走过通济桥的那一刻,每个人在心中许下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同时也坚定了奋斗的决心。年轻人用创意风车引爆社交媒体,企业家在传统中寻找创新灵感,新老佛山人相伴而行感受城市的开放包容。这种和谐共融的场景,正是城市发展的生动注脚。
在当前内外挑战并存的时代,行通济的现实意义更加凸显。佛山提出了“再造一个新佛山”的目标,大力弘扬通济精神,将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当人们携手走过通济桥,无形中便完成了对佛山城市精神的集体淬炼:既有“敢为天下先”的闯劲,也有“和气生财”的智慧;既追逐“生财”梦想,也秉持“通济”胸怀。这种精神禀赋,正是佛山破浪前行的底气。
元宵灯火里,百万脚步年复一年丈量通济桥,踏响的不只是历史回音,更是奔赴未来的鼓点。当风车转动带起时代浪潮,生菜青翠映照奋斗愿景,这座城市的雄心正随着通济桥的人潮,奔向充满希望的春天。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评论员叶小青
(编辑:黄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