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梭,奋斗如歌。
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暨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5周年。一年来,佛山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守正创新、担当作为,顺利完成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并交出一份成效突出的答卷:审议法规4件,通过2件,修改法规2件,备案审查规范性文件26件;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12项,开展计划预算审查监督7项、执法检查3项、开展“百千万工程”专题询问1项、专题调研8项;作出重大事项决定1项;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58人次;办理代表议案2件,督办代表建议131件……
一项项工作、一个个数字,记录下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实干担当的足迹,印证了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为民的情怀,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彰显人大作为,在推动“再造一个新佛山”实践中贡献人大力量。
着力提高立法质量 民生领域创制性立法分量更重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立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市人大常委会紧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充分发挥人大在地方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紧紧抓住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坚持“小切口”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佛山初步进入中度老年化社会。如何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聚焦养老服务工作难点堵点,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佛山市养老服务条例》,以法治方式规范居家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推动增加医养结合服务供给,以适应持续攀升的老年人口态势,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井盖虽小,却时刻影响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全国首部规范窨井盖安全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佛山市窨井盖安全管理条例》,坚持小井盖大民生的立法思路,对窨井盖规划建设和验收要求、安全隐患处置要求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依法保障群众的“脚下安全”。
大到养老,小到井盖……市人大常委会聚焦群众关切等民生领域创制性立法分量更重,立法质量持续提高。
此外,市人大常委会加快推进《佛山市经营性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佛山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审议工作,同时修改《佛山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创设物业管理委员会制度,更好回应群众关切。
高质量立法离不开完善的立法工作机制。去年市人大常委会对《佛山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进行了修改,进一步健全地方立法的原则和形式,增强立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修订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规定,建立立法意见反馈机制,有效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民意直通车”作用。
基层群众的意见是高质量立法的源头活水。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去年市人大常委会收集群众立法意见建议535条,其中267条被采纳,让“原汁原味”的百姓心声直达立法机关。
实施精准监督有效增强人大监督实效
“百千万工程”是佛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再造一个新佛山”的基石。“佛山土地开放强度大、土地利用率不高和碎片化问题,有什么解决措施?”“城乡垃圾‘两乱’如何破解,以进一步提升城乡品质?”……2024年10月23日,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召开,专题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我市实施“百千万工程”情况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2小时的会议,提问者“直击”当前工作痛点,应询者坦诚作答,为推动佛山“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进行“头脑风暴”。
专题询问会前,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分别带队到5区32个镇(街道)160多个村居开展深调研,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同时,会同市新闻传媒中心、有关部门开展明察暗访拍摄高质量专题片,其中9成篇幅聚焦讲问题,为开展高质量专题询问奠定坚实基础。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发展稳重提质、扎实推进绿美佛山生态建设、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大力推进法治佛山建设等加强人大监督,统筹运用多种法定监督方式,寓支持和服务于监督之中,推动法定职责全面落实、法定义务有效履行、法定权利充分保障。如采取“听取审议报告+专题调研+代表视察”相结合的方式,扎实推动市政府2024年十件民生实事项目高质量完成;聚焦推进高科技企业发展壮大,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和《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执法检查,助推佛山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组织开展绿美佛山生态建设情况、水生态环境治理情况专题调研,常态化跟踪监督广佛跨界河流污染整治,助力建设“半城山水满城绿”的绿美佛山。
鼓励基层探索 创新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佛山实践
村居、村民小组、乡间榕树头……2024年10月下旬以来,三水区白坭镇组织的8场区、镇人大代表述职活动走进村民“家门口”,吸引走过路过的村民群众停下脚步,仔细聆听代表的述职,并积极询问。
白坭镇人大的这一“创新述职新形式搭建服务连心桥”项目,入选第七届广东省县乡人大工作创新案例。省人大常委会在公布评选结果时认为,这一创新拉近了代表与选民的距离,增强了代表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推动代表更好履职为民。
市人大常委会鼓励基层人大积极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和拓展代表履职方式。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县乡人大工作创新案例、人大代表履职案例、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案例、人大代表联络站创新案例征集活动,召开基层人大创新工作交流推进会,总结推广4个类别40个创新案例,不断丰富拓展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方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深深植根于人民。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全面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着力建设人民当家作主市域实践新范例。
代表联络站是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完善民主民意表达的平台。市人大常委会将原有840个代表联络站优化提升为373个,其中在全市32个镇(街道)设立中心联络站,形成以中心联络站为主要平台,辐射带动村居、行业、园区代表联络站的立体网络体系。
为建好用好代表联络站,市人大常委会指导各区、镇(街道)打造“代表联络站+”品牌,涌现出一大批典型案例。其中,禅城区按照“区域全覆盖+专业站”模式,建设陶瓷行业等5个专业型代表联络站;南海区探索创新“联络站+议事会”“联络站+人大讲堂”模式;高明区荷城街道创设“联络站+媒体监督”等,推动人大工作更“可感”、基层民主更“可触”、群众幸福更“可及”。我市代表联络站创新经验引起《人民日报》关注并刊登题为《广东佛山——倾听群众呼声破解民生难题》的专题报道。
在此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充分整合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镇(街道)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等履职资源,高水平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研习实践基地。去年10月,指导南海区人大在全市率先建成集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有机融合并拓展研习实践功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研习实践基地。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市人大常委会连续7年精心组织“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月活动。其中,去年组织开展的“绿美广东·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4200多名五级人大代表参与,接待群众1.3万人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100多件,及时有效推动解决一批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重任在肩,实干为要。市人大常委会将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切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以奋斗之姿、担当之勇、务实之举,更加自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着力加强高质量立法供给、进一步增强人大监督实效、更好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持续加强人大自身建设,稳中求进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在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取得新成效,为“再造一个新佛山”提供坚实法治保障,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佛山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莫璇
(编辑:黄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