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题,山东、浙江突出“改革创新”,河北、福建均将目光继续对准优化营商环境……近日,我国各工业大省陆续召开今年的“新春第一会”,并结合实际发展情况,聚焦不同主题,为新一年的工业竞逐赛鸣响了“发令枪”。
2024年,中国制造继续交出亮眼“成绩单”——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0.5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其中,10个工业大省继续挑大梁,规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为7%左右,安徽、山东、河南增速甚至超过8%。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衔接的关键节点,这些工业“优等生”们作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新的一年将如何继续“拼工业”?它们在“新春第一会”上又划上了哪些重点?
重点一:竞逐科技创新
全球产业链竞争的核心已转向技术制高点。2024年,我国工业大省研发投入持续加码: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1-11月,浙江近八成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费用支出,研发费用合计同比增长5.9%,增速高于营业收入1.3个百分点;江苏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9.1%;河南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预计连续4年超千亿元……
而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中,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等工业大省均强势跻身榜单前十,展现着强大的创新活力、潜力。
产业变革由技术革命催生而成,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性变量。科技创新宛如强大引擎,为工业大省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科技无处不在,创新永无止境。今年各地的“新春第一会”上,这些工业“优等生”们继续在技术创新这条赛道上加足马力。
安徽“新春第一会”聚焦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将全面打造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在重点产业领域计划突破5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实施1200个亿元以上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
也有工业大省将着力点放在“人才培养”上。浙江将重点做好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建立“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的结对合作机制。
湖北将大力实施科创引领战略,以“71020”高校创新体系为牵引,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加快打造龙头引领、梯次发展的全域科技创新转化体系。
广东则注重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高水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着力推动6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个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6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平台建设。大力推动成果中试熟化,首批布局建设不少于30个省级中试平台,争取落地布局一批国家级重大中试项目、区域中试中心。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成为关键。新的一年,各工业大省将聚焦产业科技创新,点燃科技创新澎湃引擎,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上实现突破,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重点二:加快传统产业焕新
2024年,全省汽车产业规模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涂料产量、合成洗涤剂产量、塑料制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家电营收占全国超四成、占全球近三成,电视机、空调、厨房电器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广东“新春第一会”透露的这组数据,是“广货传奇”蝶变焕新的最佳注脚。
不只是广东,其他工业大省的传统产业表现同样亮眼,成为拉动去年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浙江传统制造业全年增加值增长8.0%,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河南传统支柱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其中化学工业、轻纺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6.4%、4.6%;河北燃料加工业等六大行业共拉动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74.7%。
产业有新有旧、有大有小、有主有辅,都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产业带动效应强、产业关联度大、国际市场占有率高,是工业大省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的一年,传统产业还能如何焕新?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表示,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大传统产业内部兼并重组,是发展传统产业的重要途径。
有工业大省侧重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山东将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关键技术装备开发应用,推动重点制造业行业大规模应用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到2027年建成50家以上国家级智能工厂、70个左右省级“产业大脑”。
浙江将全力争取国家“两新”“两重”政策,聚力支持工业重点行业设备更新和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落实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再贷款项目,加大融资租赁投放,支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根据行动计划,广东选择“两手抓”:一手抓产业内部重组,比如实施钢铁行业整合升级,分类推动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冶炼设备更新和超低排放改造;一手抓产业价值链延伸,比如突出原创设计引领,打造3到5个国内原创品牌集中、产业配套完善、集群效应显著的时尚产业基地。
重点三:培育产业新动能
在广东,人形机器人正在上演“进厂打工记”:前有比亚迪联手优必选,引入Walker S参与实训,承担包括车门锁质检、安全带检测及车灯盖板质检等工作;后有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艾伦”在小鹏汽车工厂开展生产实训,未来将聚焦工厂和线下门店等应用场景。如今,越来越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工业大省的热土上加速成长。
新兴产业事关重大技术突破与发展需求,未来产业则是由前沿技术驱动的更具前瞻性的新兴产业。两者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均有着重大引领作用,成为今年各省“新春第一会”的重点议题。
比如,广东提出,要注重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壮大,紧盯科技前沿、产业风口、市场潮流,努力成为新规则的重要创设者、新赛道的重要主导者。行动计划指出,广东将深入实施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抢占具身智能、量子科技、6G等前沿领域,谋划布局一批省级未来产业创新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争创1至2个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近日,从搅动全球科技圈的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到在春晚舞台大秀舞技的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浙江造”频频出圈。
数据显示,2024年浙江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8.3%、7.5%,其中服务机器人产品产量同比增长93.8%;《2024年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浙江人工智能产业年产值已超5700亿元,综合发展水平位列全国第五。
展望2025年,浙江将趁热打铁,加快构建新型算力体系,加大高质量数据供给,鼓励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加大基金支持力度,力争打造全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创新高地。
记者梳理各工业大省“新春第一会”时发现,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已成为各地“拼工业”的重点领域。然而,各地加速参与竞逐的同时,需要警惕盲目跟风,尤其是未来产业布局需“量体裁衣”。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所所长韩健表示,当前,地方未来产业布局呈现多主体、分散式、高趋同等特征,部分地方对未来产业认识不够深入,未来可能会出现过度建设、重复建设,引发无序竞争、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难以形成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
对此,韩健建议,要优化现有区域统筹机制,推进全国未来产业布局,协调区域间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引导区域错位发展、协调发展;依托各地区在产业链环节差异化优势,引导和鼓励各地区通过共建协同创新平台、联合培养高端人才、促进成果异地转移转化等,积极开展区域间未来产业合作,推动形成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格局。
(编辑:刘晨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