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洋上,长桥卧波。
6月30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伶仃洋上,全长24公里的深中通道,宛如一道跨海长虹。海面水平如镜,桥上车流穿梭。何其壮美。
从这一天开始,深圳至中山的车程将从此前约2小时缩短至30分钟。这个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的车流量就保持高位运行。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A”字形交通主骨架的关键一横,深中通道让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城市群实现了跨海直连,有力促进大湾区资金、人才、技术等各项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这,仅仅是粤港澳大湾区一隅。
如果我们将俯瞰视角尺度继续放大,从粤港澳大湾区延伸开,不管是铁路空港、货运码头,还是街头巷尾、各大景区,人流、物流、车流,整个中国都在川流不息。
这是流动的大湾区,这是流动的中国。
而改革开放,从一开始,永在征途。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份1978年以来历次三中全会篇幅最长的改革决定,曾被称为“范围如此之广、内容如此具体及有抱负的改革计划”。
如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启新的篇章。这一章,必将波澜壮阔。
浪激潮涌,改革帆扬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赴广东考察,要求广东要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广东有一往无前的豪情。
1980年,当深圳和珠海、汕头、厦门一起成为首批经济特区时,国外惊叹“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凭借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一跃而起。
看深圳。从一个边陲农业县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城市经济竞争力位居全球前列。
看珠海。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
看汕头。从一座偏远小城日益发展成为内秀外名的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
历史见证壮阔的征程,时间镌刻奋斗的足迹。“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继续高高举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牢记总书记嘱托,紧紧抓住重大历史机遇,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绘就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在广州番禺一个新能源汽车智能生态工厂的总装车间,机械手高速摆动,不停挥舞。终端处,每两辆车的下线时间间隔只有53秒。
除了在新赛道创新领跑,广东在制造业的传统赛道上也在向新突破。作为全国汽车生产和消费第一大省,广东汽车制造业面对新的产业变革,积极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推动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目前,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1辆是“广东制造”。
全面深化改革,源源不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动力。从2012年以来,截至2023年,广东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到13.58万亿元,连续跨过8个万亿级台阶,成为我国首个突破13万亿元的省份。
这里,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八分之一、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且其中15个规模居全国第一; 这里,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这里,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第一;这里,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全国第一,全省研发人员数量全国第一;这里,高新技术企业超7.5万家,位居全国第一; 这里,工业互联网平台区域发展指数位列全国第一; 这里,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中小企业数量全国第一;这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全国第一。
如今,全国1/6的智能终端、1/3的工业机器人和近九成的无人机,都是“广东造”。
瞄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广东可谓是“第一”的集合!创新活力喷涌、创新动能澎湃、创新成果频出。
全面深化改革,气象壮丽,郁郁葱葱。
更高起点,先行示范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中国要实现新的更大发展,从根本上还是要靠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数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而广东,则从相对落后的农业省发展成为全国第一的经济大省。
“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之于中国,广东无疑是一扇窗口。当世界目光凝聚中国,感叹“何以中国”时,他们或许可以从“何以广东”寻找答案。
广东,一直以来就是出经验的地方。就在2023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再次推广借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向全国推广深圳22条典型经验,过去3年累计推广深圳改革创新举措87条。
在广州黄埔,获批全国唯一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落地全国首家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保险中心,实现国内首例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赔付;
在广州南沙,以制度创新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推出商事登记确认制,全球溯源中心,无证明自贸区等标志性改革,跨境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2年前,来自广东湛江的农村少年杨书明成了世界冠军。2023年,广东省出台《广东省人才优粤卡实施办法》,将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纳入可申请人才类别中,并享受在户籍、安居、出行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性优惠待遇。这一政策的出台,也照亮了杨书明在广州奋斗的舞台。今年7月1日,《广东省技能人才发展条例》正式施行,作为全国首部关于技能人才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它的落地实施将为广东省1979万技能人才的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6月,在珠海横琴,澳门中医师梁伟衡正在为患者诊治。去年8月,《澳门特别行政区医疗人员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业管理规定》实施,澳门医疗人员可以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业,梁伟衡也成为首批获得执业证书的澳门医疗人员。
广东经验,正在持续为全国赋能。
何以能够经验频出?敢闯敢干,敢为人先。这个“敢”,是目标导向的“敢”,是问题导向的“敢”,是结果导向的“敢”。这个“敢”,背后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理解,呼唤勇毅,鼓励闯劲,激励创新。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没有捷径,唯有实干。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7月7日,港珠澳大桥。
自2023年7月1日“港车北上”政策落地实施以来,截至2024年7月7日下午,经港珠澳大桥出入境的香港单牌车突破100万辆次。
香港居民霍女士告诉总台记者,“港车北上”好,一放假就过来了。开车过来,可以享受美食,也有大购物商场。
在大湾区建设的五大战略定位中,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作为其中一项重大任务,关系着三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福祉。
改革为了谁、依靠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全盘活。近年来,许许多多的“小变化”汇聚成了“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一小步”积累成了“一大步”:
着力推动政务服务“指尖办”的“粤省事”,从2018年上线以来累计加载高频民生服务超过2600项,实名注册用户达1.87亿,让广东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大湾区数字生活快捷“打开方式”,获得随时随地办事的便捷体验;
出入境签注、人才落户等35项便民新举措落地实施,大湾区“集聚效应”持续加强;
“一地两检”、跨境口岸24小时通关、自助购票取票……通过电子化、信息化等手段,港澳居民往来内地的便利化水平在不断提高,智慧出行越来越便捷;
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交通等方面,港澳居民一步一步享有与内地居民同等的待遇;
此外,广东持续扩大“组合港一港通”改革覆盖范围,今年1—5月新增航线5条,运输集装箱量23.9万标箱,同比增长43.4%。目前两模式总航线已达62条,实现省内7个直属海关全覆盖,为企业节省物流等相关成本已超2亿元。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经过40多年改革,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怎么办?一言以蔽之,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方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
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怎样才能把短板变成“潜力板”,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2022年12月,广东开始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这也是广东推动县域崛起、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
接力奋斗,硕果累累。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以汕尾为例,如何在“百千万工程”大赛场中打造海上新汕尾?当地一方面着力向海洋要产业,构建海上风电等多元化能源体系,推动汕尾港与深圳港协同联动发展。另一方面,还着力向海洋要食物,加快推动已规划的20片海洋牧场和马宫等渔港经济区建设,加速建设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区。
目光看向粤西,在有着优质海洋资源的湛江,当地也正在通过全力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打造高质量的“蓝色粮仓”。
全国最大的金鲳鱼养殖基地就位于湛江,这里全年都可产出味道鲜美的金鲳鱼。一个个深海养殖网箱,就像漂浮在蔚蓝海面上的“甜甜圈”。
产业的发展,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千方百计让群众腰包鼓起来,变化,写在村民的笑脸上。
改革有恒,则业有成。
历史的发展,往往取决于重要关头的选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珠江两岸,浪激潮涌,改革帆扬。
(编辑:梁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