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下西社区,仿佛步入一幅山清水秀的乡村画卷。密布的鱼塘宛若碧玉,徐徐清风摇动花枝红影,交融云影天光。道路平整如织,每一座古老蚕房都仿佛娓娓诉说着岁月沧桑......
近日,九江镇下西社区成功上榜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村名单。11月24日,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的记者走进下西社区调研,解开乡村振兴密码。
下西社区兼顾自然生态和产业发展,尊重并传承着传统、习俗和风情,融汇当地文化的独特韵味。其规划建设理念可概括为“重塑山水、崇文重教”,贯彻“一轴、两片、三横、四心”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思路。南至北,社区明晰“山”“文”“水”“渔”四大建设主题,形成内涵丰富、层次分明的发展格局。
乡村大学生回流,特色渔业带动致富
下西社区位于南海九江镇中南部,上海经济社是下西社区面积最大、鱼塘最多的经济社,集体收入以鱼塘出租为主。通过实施河涌整治、引水活村、活化鱼塘等举措,不仅令环境如诗如画、推窗见鱼塘,同时也催生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
分享起养鱼的技术和经验,下西第一党支书兼上海经济社长关东权格外健谈。他养鱼有30年了,不仅仅为自己创造可观的收入,也成为年轻人的“老师”。
90后郑良铭佛科院药学专业毕业后,先做了五年药材种植,在关东权的带动下,现在选择回乡承包鱼塘。如今他专注鱼苗孵化,最新一批培育的鲈鱼苗刚好满20天了,准备上市。
去年,经济社的10名鱼塘承包户共同成立大尚海渔业公司,发展起从鱼苗孵化、鱼苗培育到成鱼养殖的全产业链。“现在80后和90后成为养鱼的主力群体,他们接触广泛的信息和新技术,还会用视频号、抖音来推广产品。”作为大尚海渔业公司的创始人关东权说,公司化运作后,实现了技术和资源的集约共享,加上自己对市场的敏锐判断,促进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也提高每位养殖户的收益。
2016年,关东权当选上海经济社社长,当时经济社所有收入均为塘租,年租金60多万元;整个经济社500多人,人均年分红只有1000多元。到2021年,年租金上升到120多万元,村民的分红提升1800元,经济效益实现近半数的增长。
关东权认为,“很多人说养殖没得搞,但我们要做强传统产业,力争富裕先锋。他觉得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推进,持续推动养殖业升级,只要守住本钱、牢记入行初心,就能继续壮大经济规模,实现更强大的经济效益。
“大蚕房”焕发新生,乡土美学与现代创意相得益彰
年轻人的回乡创业,得益于上海经济社近年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九江拥有蚕房760余座,至今仍有近200座蚕房保存完好,成为九江人记忆中的重要印记。九江镇发布制定“乡村美学复兴计划”,以美学生活逻辑为引领,推动蚕房活化项目,重新构筑“九江蚕房活化新体系”,通过文商旅融合的新路径,创造“蚕房+”新业态。
九江蚕房活化计划以科学规划、市场经营和品牌塑造为三大支柱。通过全域旅游规划将传统蚕房融入潮流,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市场化经营激发活力,并引入文旅企业打造旗舰项目。包括将老蚕房改建成党员活动室、村史馆、志愿V站,将蚕房转变为龙舟主题文化展馆、奇石博物展馆,以及将蚕房打造成新潮城市餐厅等多样化创意。
“以前没想到蚕房也能够看书,这里环境很好,每个周末我都会带孩子来这里学习。”下西村民关小姐接受采访表示。九江镇儒林书屋作为下西社区推动乡村振兴的文化项目,由老旧蚕房改造而成的,承载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结合现代数字技术,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
张少华是第一位在下西社区蚕房开设农家乐的店主。蚕房不仅成为美食的享受场所,还是展示美丽的桑基鱼塘和具有韵味的建筑,为游客提供深刻的桑蚕文化体验。他的农家乐吸引广佛两地的游客,为下西社区带来繁荣,展现蚕房的潜力和吸引力。
“目前已有14座蚕房完成招商,引入古董摩托车展览馆、儒林书屋、餐饮等业态,每年为下西社区增加68万元收入。”下西社区两委干部表示,蚕房的长远发展,不能简单地定位于吃,更应成为文化载体,能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多样需求。
九江还积极挖掘古建筑、特色文化、传统特产等资源,建立资源库,为乡村美学复兴提供全方位支持,构筑共建共享的乡村美学体系。目前,下西商业步行街、旧蚕房活化、九江国风园商圈等一批集体经济项目发展得如火如荼,原先闲置低端的土地物业正成为下西社区实现“村居蝶变”的重要载体。
九江镇积极响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着眼未来,以传统乡村生活方式与现代美学理念相融合为目标。通过创新的融合设计,激发乡土肌理的“年轻态”,唤醒潜在的乡村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强有力的乡村发展资产。不仅为村民提供进入艺术殿堂的机会,还将“美学”融入九江的基因,成为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乡村振兴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刘浩斌、王靓 通讯员刘颖君
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关浩业、刘浩斌
(编辑:杜思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