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规划》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回应!

2025-01-26 17:38 来源:佛山市自然资源局

关于《佛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热点问题,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佛山市自然资源局均进行了介绍及回应。

问:本轮《规划》是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后为数不多由国家批复的地级市总规之一,规划如何体现佛山对国家与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答: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朱国鸣介绍,国务院批复提出佛山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要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等功能。省自然资源厅一直高度重视佛山市在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提出发挥广州-佛山强强联合的带动作用,加快推动广佛全域同城化,建设协同一体的都市圈,共谋示范引领的创新发展平台,共塑优质共享的魅力宜居环境。佛山《规划》全面贯彻落实了国家、省的战略意图,主要体现在:一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科创智造发展,有力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落地。佛山是我国GDP超万亿的经济大市、工业总产值超3万亿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佛山《规划》肩负着经济大市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围绕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的城市核心功能,着重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保障,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基地,积极推动建设粤港澳高质量发展的一流湾区。二是深度参与广佛同城化与“黄金内湾”建设,为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探索创新。当前,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自然资源厅正在组织推进“黄金内湾”的概念规划与设计。佛山《规划》充分落实了省层面的工作部署,在《规划》中提出深度参与建设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协同其他城市共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共建枢纽型基础设施、跨区域制造业产业集群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同时,也提出落实建设广东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各项任务,助力全省探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接下来,佛山要以《规划》为引领,加快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资源要素保障,为高水平支撑省“百千万工程”、科创转型、制造业当家和“绿美广东”建设保驾护航。


问:《规划》由国务院批复实施,请问本轮规划是怎么落实国家、省层面的要求?

答: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周霞介绍,《规划》如何落实国家、省层面的新要求,主要从四个层面体现:一是全面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作用。《规划》基于佛山实际,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积极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纵深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化,加强与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融合联动发展,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构建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提出了佛山到2035年的空间发展行动方案。二是落实美丽中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要求,全面锚固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规划》探索工业城市生态文明转型路径,统筹山水林田湖等要素,分区分类推进修复治理,优化美丽佛山生态空间,筑牢绿美佛山生态基底。三是落实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规划》以建设广东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为牵引,优化城乡融合发展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要素,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支撑乡村产业振兴,提高城乡的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探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支撑“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实施。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营造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国务院批复明确要求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城镇体系,统筹安排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完善城乡生活圈,促进职住平衡,系统布局蓝绿开放空间。《规划》围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统筹城镇和乡村、地上和地下、增量和存量,提出构建均衡优质的现代化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打造全龄友好城乡生活圈。同时,强调彰显城乡自然与文化特色,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打造全域文旅融合展示利用线路,塑造望山见水、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间形态,彰显岭南味、水乡韵的城乡风貌特色,建设山水人文交融、文化魅力彰显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问:《规划》提出佛山将构建 “两脉三屏多组团”的总体格局,未来怎么落实?

答:市自然资源局刘宏副局长介绍,佛山是一个典型的组团城市,这一版总体规划在上一版总体规划空间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形成目前《规划》中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特大城市发展空间格局。未来如何落实,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注重底线约束,统筹农业、生态空间。严格保护耕地资源,促进耕地布局优化,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加强农田生态系统构建与保护。注重生态保护,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建立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分类体系,严格落实自然保护地相关保护要求。加强西江、北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整体提升河流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发挥好城镇组团间绿楔的生态功能。二是优化城镇空间,构建“一主两副七组团”的城镇空间格局。提高中心城区服务能级,不断增强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现代服务等功能,成为承担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功能的核心区域。优化市级副中心,加强南海区、顺德区与中心城区功能联动。推动市级副中心(大良-容桂-伦教)的3个镇街深度融合发展,建设成为对接广深、联系港澳的智慧宜居城市副中心。促进市级副中心(佛北)产业协作和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佛山大型产业集聚区,形成产城融合的绿色低碳城市副中心。推进高明区、三水区城镇集约紧凑布局,促进外围城镇功能协调发展。三是注重规划传导落实。通过划定一级、二级规划分区,在片区尺度统筹农业、生态、城镇发展空间,并要求在下层次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实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指标、底线要求和空间格局,逐级落实总体格局。


问:先进制造业是佛山产业的重要支撑,同时国家也赋予佛山“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功能定位,《规划》如何支撑佛山制造业发展?

答:市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劳世泽介绍,制造业是佛山的本底特色,佛山作为“中国工业第四城”,始终坚持制造业立市、兴市、强市,高质量推进制造业当家‌。《规划》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一是总体构建高效联动的产业空间格局。强化市级产业空间统筹力度,全市一盘棋,充分发挥各片区现有产业基础、区位特点、交通优势等条件,科学合理布局产业空间。二是统筹布局重点创新载体平台。聚焦重点平台,辐射带动发展,高标准建设“一区一园一城”科技创新平台。“一区”指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园”指佛山人才创新灯塔产业集聚园,“一城”指三龙湾科技城。吸引创新创意资源要素集聚,打造一批紧密服务制造业的区域创新中心、地区创新中心和重点创新平台。三是保障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坚持连片成带、要素协同,推动上下游产业集群式、链环状发展。划定54个万亩工业集聚区和44个千亩工业聚集区,鼓励零散现状工业用地向工业集聚区腾挪集聚。保障工业用地总量,将工业用地及其紧密相连的配套用地划入工业用地控制线,总面积超过450平方千米。四是强化产业用地系统性管理。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用地需求,引导建设用地资源优先向重点制造业平台和服务业平台倾斜。引导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加快推进老旧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建立集中成片产业用地储备制度,动态储备一批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集中连片产业用地,专项用于重点产业项目,并探索建立土地利用绩效评估机制和低效工业用地退出机制,促进产业用地高效利用。

(编辑:杜思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