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通济蕴含佛山人对新一年的美好祈愿 把生菜带回家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2025-02-09 08:05 来源:佛山日报

  2月12日元宵节当天,佛山一年一度的行通济民俗活动将如约而至。作为一项已有数百年历史的传统民俗,行通济不仅承载着佛山人的集体记忆,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满满期待。在行通济中,大家都会手持生菜通过通济桥。但是,千万不要扔掉生菜,应该带回家,寓意引财归家。

  行通济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行通济,冇闭翳”,是佛山至今仍流传的谚语,蕴含着佛山人对新一年平安顺遂的美好祈愿。“行”在粤语中是走的意思,通济指的是通济桥。通济桥相传建于明代,最初是木桥,历经多次修缮。明天启五年,时任礼部主事的李待问回乡休假时,发现木桥已腐朽坍塌,便倡议重修;并将原本的木桥改建为一座木石结构的拱桥。次年,新桥落成,李待问将其命名为“通济桥”,寓意“必通而后有济也”。

  行通济研究专家陈恩维等人认为,佛山人行通济的习俗源于明代中原地区的元宵节“走桥”习俗,并在明末清初逐渐演变为佛山的独特仪式。

  据老佛山回忆,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通济桥的两岸还分别建有南济观音庙和通运社坛。每逢正月十六这一天,四乡的群众都会扶老携幼来到通济桥边,点燃香烛、敬献神明,然后踏过通济桥。因此,在佛山人心中,行通济就是为新年讨一个好意头,祈愿新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带上“吉祥三宝”仪式感满满

  佛山人行通济,并不仅仅是凑个热闹、走过通济桥那么简单。其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人们行通济时,往往都会举风车、摇风铃、提生菜,它们也被称为“吉祥三宝”,具有特殊的寓意和文化内涵。

  风车象征着“时来运转”或“一帆风顺”。行通济时,人们手持风车,寓意新的一年顺顺利利,生活和事业能如风车般转动起来。风铃被认为能招来福音,铃铛的响声象征着“黄金万两”,寓意新的一年招财进宝,带来好运。

  生菜也是行通济时的必备之物。在粤语中,生菜与“生财”谐音,寓意财富增长、万事顺遂。在行通济之前,佛山人往往把两小棵生菜捆在一起,祈求在新的一年能够生活和美、富贵安逸。此外,生菜在广府文化中被称为“胜意菜”,寄托着“万事胜意”的美好愿景,其青翠形态也暗含“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因此,参加完行通济后,大家携带的生菜千万不要扔,而是要带回家,这也意味着将“财气”和“好运”引入家门,即“引菜(财)归家。”

  传统民俗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基础上,行通济也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像2005年禅城区打造了超大型生菜灯,提倡“引菜(财)归家”,拍卖的钱都投入慈善用途。

  2025年元宵节当天,佛山将结合“行通济”传统民俗活动,开展“爱满佛山向善之城”公益慈善文化人人行巡游活动,结合公益慈善、文创推广和文旅融合,展现佛山“向上向善”的城市精神。

  今年行通济活动围绕“引财归家”,推出一系列超有意思的创新玩法:推出虚拟生菜种植游戏,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参与,完成任务就能种虚拟生菜,等生菜长到四级,可领取到新年好运海报和文创礼品,可谓好玩又能长知识;将行通济活动和“大城之光”2025佛山向上向善影响力盛典联动,市民们给公益项目点赞就能赢公益助力红包,参与者通过助力公益赢取文创礼品,将“引财”与“行善”结合,体现“通济天下”的精神升华;今年还将于元宵节当天限量发行《福喜佛山》纪念邮票套装,融入佛山木版年画元素,助力文旅消费。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黎红玲



(编辑:黄银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