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初秋时节,虽然气温飙升,但火热的天气依然无法阻挡食客们的热情,在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吕家庄夜市上,游客摩肩接踵、人气火爆。
作为青岛三大夜市之一的吕家庄夜市,一直以鲜活、炙热的烟火气活跃在大众的视野里。
创立于2008年,距今已有16年头。目前,夜市已经由原来的规模小、业态散的初始状态,发展成为拥有摊位600余个,涵盖了小吃美食、特色产品、首饰玩具、服装鞋帽等几十余种业态,成为岛城北部最大的网红夜市。
秘制烤肠、烤苕皮、锡纸花甲、鸡翅包饭、锅包肉……夜幕初降,来自各地的美食家们闻香赶来,摊主们也都忙碌起来。
李飞的摊位前被围了个里外三圈,“多少钱一份?”“要等多久?”“给我来两份,多放辣椒和麻酱。”……一口大锅冒着热气,里面的肥肠、豆腐、条肉在沸腾的卤汁里颤动着,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1990年出生的李飞,2009年离开莒南农村老家来到青岛,刚开始求学打工,2013年开始来到吕家庄夜市摆起了小吃摊,出售鸭血粉丝、爆肚等,伴随着夜市的不断改造升级,李飞也不断到北京、东北等地学习,2018年引入卤煮肥肠,一直经营到现在。
“我对现在收入很满意,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靠摆摊的收入,如今李飞在城阳买下了150平方米的住房,开上了私家车,成为青岛的新市民。他的孩子就在家附近的小学接受义务教育,此心归处是吾乡,他和家人已经和城阳融为了一体。
“希望夜市越来越好,我们也能跟着越来越好。”李飞笑着说道,“希望今年我们能够再多增加几个摊位,在保证肥肠质量的前提下再增加几个口味,让更多的人都来尝尝我的手艺,我还会不断创新。”
与李飞不同,“95后”摊主刘阳是吕家庄夜市的“绝对新人”。
“今年刚接的班,很多老顾客还不太认识我们。”夜色之中,“95后”刘阳和丈夫一起在自家炸鸡柳摊位前忙碌着。“我父亲从2008年起就一直在吕家庄夜市上摆摊。”刘阳说,她和丈夫今年刚结婚,小两口想在夜市上创业,于是接棒父亲开始在夜市上打拼。“现在父亲有时还会帮着我炸鸡柳,等我们越来越熟悉摊位上的工作之后,他就彻底退居二线了。我们会把鸡柳的花样搞得越来越多,把这个工作继续干下去,继续挣更多的钱。”
刘阳摊位前客流不断,除了小吃味道好、回头客多之外,还有赖于夜市不断提升的营商环境。
在硬件设施上,吕家庄夜市路面由砖头路变成了水泥路,垃圾日产日清,又接连进行了灯光亮化、摊位重新规划等工作,客流量不断攀升。在夜市管理上,商户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在微信群里直接反映,每天晚上,夜市管理巡逻队成员和社区两委成员同步值班巡视,及时了解商户需求,随时解决发现的问题。
“夜市已走过16个年头,一直保持求新、求变、自我更新,但不变的是我们对诚信的坚守。”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吕家庄社区党总支书记吕良简表示,“我们一直以诚信价值观为引领、以信用法治建设为保障、以诚信文化为滋养,突出以人为本、繁荣惠民的逻辑关系,坚持信用立市、信誉为本、诚信惠民。”
吕家庄夜市通过规范市场管理、维护市场秩序、严守诚信底线、打通交通梗阻、成立全市首家夜市党支部和工会联合会、焕新升级等一系列举措,打造新消费新场景,点亮城市夜经济,居民福利增加,满足消费者需求,增加城市活力与经济文化发展,达到致富目的。
“目前夜市拥有摊位600余个,实现就业人员3000余人。”吕良简表示,随着夜市的不断发展壮大,反哺社区居民力度逐年增强,社区每年将总收入的6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在吕家庄社区只要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居民,人均每年福利可达一万元;社区建立大学生奖励机制,凡是考取博士、研究生、本科的学子都给予奖学金。
上过热搜、7次被央视报道、吸引了无数网红前来打卡,日均客流量超3.2万人次……吕家庄夜市频繁“出圈”的背后,是青岛城阳区历经多年倾力打造青岛“夜经济”新地标的成功写照,而在这份独具一格的“烟火气”里,藏着扩内需、促消费的引擎动力和先行先试迈向致富之路的密码。
文/青岛新闻网记者 陈志伟
(编辑:杜思雅)